央視網消息:據首都教育微信公眾號消息,隨著今年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慧(AI)熱度持續攀升,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全球。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助力 教育變革”的戰略部署。高校積極開設相關課程,中小學也將從今年秋季學期起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打造全校必修課
2025年春季學期
北航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
《人工智慧導論》通識必修課
帶領同學們跨越學科邊界探索AI
面向4000多名不同學科的學生
開同一門課
是一項複雜的工程
為此,全校14個院系的55名教師
組成團隊進行課程建設
確保師資力量的專業性與跨學科融合能力
目前,課程採用“24學時理論+
16學時實驗”的複合架構
以“感知-認知-決策”的
人類智慧演進邏輯為主線
系統解析人工智慧發展脈絡與技術內核
同時結合文理工不同學科背景
設計實驗教學
課後調研顯示
“時代”“發展”“豐富”“有趣”
成為學生評價課程的高頻關鍵詞
授課教師亦普遍反映
學生的參與熱情遠超預期
北京科技大學
分文理量身定製
學校,北科大開設的
《人工智慧通識課》
分為理工科版和人文社科版
帶領同學們從多學科視角認識AI
打開對未來無限想像的空間
面向理工科的課程為32學時
課程通過構建典型人工智慧案例
深入剖析人工智慧背後的原理
為學生提供人工智慧領域的
基礎知識與核心技能
培養跨學科思維與創新能力
面向人文社科專業學生開設的
前沿交叉學科課程共16學時
課程通過豐富的
案例分析和實踐訓練
幫助學生掌握AI工具
在學術研究、內容創作、數據分析等
場景中的創新應用方法
培養跨學科的技術思維與倫理意識
北京建築大學
增加學校特色內容
本學期
北建大智慧科學與技術學院
多位教師組成的精英教學團隊
也開設了《人工智慧導論》通識課程
課程設計分為五大模組
通識基礎、演算法原理、前沿拓展
實踐實訓和學校增設
“學校增設”結合北建大特色
增加了邏輯推理、數制轉換等
基礎計算內容
為非技術背景學生打好計算基礎
同時,課程也兼顧了理工類和
管文類學生的專業特色與學習目標
理工版注重技術深度
強化演算法原理、工程應用
及智慧建造等方面的能力
管文版聚焦智慧技術的場景化應用
強調在城市管理、文旅創意
和商業分析等領域的實踐探索
高校正在重新定義
人工智慧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通過一場場課堂革命
打造技術創新的“加速器”
這股“深度賦能”之風
也即將吹進北京中小學校園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發佈
《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體系與模式
《方案》明確
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
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
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
學校可將人工智慧課程
獨立設置
也可以與資訊科技(資訊技術)
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
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
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慧思維
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
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慧賦能
自身學習和生活
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為主
重在強化學生的
人工智慧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同時,各學段人工智慧課程體系
注重有機銜接
全過程浸潤人工智慧倫理道德教育
引導學生科學、合理
穩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