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應景5食,青團、艾粑、饊子做法詳解,傳統美食別錯過
更新于:2025-04-05 00:40:51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記憶?那些只在清明時節才能吃到的特色美食,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情感紐帶。

清明前後,江南地區的艾草和清明草剛剛抽出新芽,此時製作的青團,顏色最為碧綠,味道也最為清香。

青團製作小竅門:糯米粉和馬蘭頭汁的比例是秘訣。我的經驗是2:1最佳,太多汁會導致青團黏手,太少則顏色不夠翠綠。另外,填餡時手心抹點植物油,揉搓成團才不會粘手。最傳統的餡料是豆沙,但我更愛奶奶的創新——加入少許桂花的豆沙餡,那種甜而不膩、帶著春天氣息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與青團相比,艾粑可能名氣稍遜,但在湖南、湖北等地卻是清明節的必備美食。艾粑的主角是艾草,這種被古人稱為"百草之王"的植物,不僅有著獨特的香氣,還富含多種功效。

製作艾粑時,選擇新鮮的嫩艾草至關重要。嫩芽口感更佳,苦味也較輕。將艾草洗凈後焯水,這一步能去除部分苦味,保留清香。然後搗碎成泥,與糯米粉按3:7的比例混合,加適量水揉成麵糰。我喜歡在艾粑里包入紅豆沙,那股甜與草香的碰撞,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北方的清明節少不了這道酥脆的饊子。第一次見到這種食物是在山東姥姥家,那時還小,只知道這種長條狀的油炸食品特別香脆,一根接一根根本停不下來。

饊子看似簡單,實則大有講究。麵粉與清水的比例、揉面的力度、醒面的時間,每一步都會影響最終成品的口感。

有一年清明,我執意要學習這門手藝。只見姥姥將麵粉、少量鹽和水揉成麵團,醒面半小時後開始拉伸、摺疊,重複多次后,麵團變得極具彈性。接著捲成長條,在沸油中炸至金黃。出鍋的饊子油光發亮,咬一口,"咔嚓"一聲脆響,彷彿能聽到思念破殼而出的聲音。

除了上述三種代表性食物,還有1種清明美食同樣值得一試:

清明粿:福建、台灣地區的傳統美食,用糯米粉和艾草汁製成的半透明糕點。我曾在一個臺灣友人家品嘗過,那種Q彈的口感配上特製的甜醬,讓人印象深刻。製作時,糯米粉要先用開水燙熟一部分,這樣做出的清明粿才會更加透明有彈性。

每年做這些清明美食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些已經不在身邊的親人。也許,這就是節氣食物的意義所在——通過味蕾,連接起生者與故者,現在與過去。

清明時節,你會做哪些傳統美食呢?是否也有只屬於你家的特殊做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清明食物記憶,讓我們一起守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美味,讓傳統在舌尖上延續。

明天就是清明瞭,不如趁著週末,找出老食譜,和家人一起動手做一做這些應景美食吧。畢竟,最珍貴的家族遺產,往往藏在最普通的食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