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喜劇、動畫、遊戲……今年清明檔(4月4日-6日)影片題材多樣,供給充足,為不同觀影群體提供了豐富選擇。據貓眼專業版,截至4月5日19時29分,今年清明檔票房(含點映及預售)已突破2.45億元。其中,《我的世界大電影》《不說話的愛》《向陽·花》暫列票房榜前三位。三天的“小檔期”,折射出影市怎樣的表現力?
現實題材:以人文關懷迎合節日基調
清明檔期催生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熱潮。這個承載著追思與緬懷的時節,觀眾對嚴肅題材顯然具有更強的接納度。從2021年《我的姐姐》斬獲8.6億元票房,到去年《草木人間》以文藝氣質收穫1.21億元票房,再到今年《不說話的愛》《向陽·花》等影片的集中亮相,現實題材正打破當下的“強視效依賴症”,用情感共鳴重構市場邏輯。“現實主義創作是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電影人長期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高品質的現實題材電影能與當下觀眾群體形成良性互動,引發觀眾最大限度共情,進而贏得市場。
今年清明檔,青年導演沙漠執導的《不說話的愛》,以聾人父親與女兒的雙向守護為敘事支點,影片注入社會議題。影片拍攝邀請30位聾人演員本色出演,主演張藝興全程手語演繹,這種“沉浸式表達”讓聽障群體的生存困境真實可感。無獨有偶,《向陽·花》聚焦女性刑滿釋放人員的社會回歸,用鏡頭語言展現邊緣群體的救贖之路。導演通過“社會邊緣人”到“自我救贖者”的蛻變軌跡,完成了對生命韌性的禮讚。
更值得關注的是創作維度的拓展。中國首部孤獨症群體紀錄電影《特別的你》,以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孤獨症患者為樣本,用真實影像揭開1400萬患者家庭的社會切面。導演翁羽認為,每個孤獨症孩子背後都是終身陪護的家庭。他希望通過《特別的你》讓更多人了解孤獨症群體。這種創作轉向,或寓意著現實主義正從個體敘事轉向群體畫像,在市場化表達中承載更厚重的社會觀察。
遊戲改編:跨界IP頻頻破圈
截至發稿,影片《我的世界大電影》以8313.97萬元票房暫時領跑檔期,這匹檔期“黑馬”背後折射的是內容產業基因重組的變化。《我的世界》這款全球銷量超3億份的沙盒遊戲,其電影化改編不僅延續了“圖元宇宙”的視覺奇觀,更將遊戲的核心體驗移植到大銀幕。影片同步北美上映的策略,精準吸收全球遊戲粉絲的紅利,這種“IP共振”效應,讓遊戲改編電影找到了商業化的新路徑。
對比2023年清明檔《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13.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奇跡,遊戲改編的“財富密碼”已清晰可見,在還原度與創造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影迷評價《我的世界大電影》“還原度高,沒有魔改”“喜劇效果好,笑點很多”“與遊戲相關的‘梗’設計得很巧妙,沒玩過遊戲也看得很開心”,正是這種對遊戲本身核心價值的虔誠守護,讓電影成功突破“粉絲特供”的局限,獲得更廣泛受眾的認可。
“遊戲改編的終極戰場,在於重塑觀看的意義。”影評人犬草田評價道,“當觀眾為史蒂夫蓋房子而歡呼,本質上和玩家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的心理機制相通。”在他看來,遊戲改編最令人興奮的是類型片的邊界被不斷打破,但同時也要警惕過度類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