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超前!兩千多年前,這位奇怪的數學家,就理解了“大數”的意義
2025-03-28 22:47·老胡科學
阿基米德死的時候,正伏在地上畫圖。
羅馬士兵衝進來,他沒有動。不是不知道危險,而是不肯離開那個圖形。他說了一句,“不要打擾我的圓。”然後被刺死。他沒能活著進入羅馬,卻進入了人類科學的骨架裡。
在他生活的時代,沒有“科學家”這個職業。他是一個敘拉古人,活在一個地中海城邦的和平視窗里,國王叫希倫二世。他沒有像柏拉圖那樣創辦學園,也不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建立體系,他只是算東西、測東西、想東西。
他的成名並不是靠書,而是靠一個澡盆。
當年敘拉古國王懷疑金匠造假,用銀子摻進金冠。不能切割,不能溶解,怎麼測?阿基米德泡進浴缸,發現水溢出。他突然意識到:排出的水量,正好等於他身體浸入的體積。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物理史上的經典橋段。他拿一塊等重的純金和皇冠一起下水。皇冠排出的水更多,說明體積更大。金的密度比銀高,體積大了,就說明不是純金。這就是浮力原理的最早雛形。
但阿基米德真正的能力,從來不是解決一道題,而是打開一扇門。
他熱衷的不止是浮力,還有幾何的結構、數位的極限、宇宙的邊界。他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成就,是球和圓柱之間的比例關係——體積和表面積都是2:3。他把這對幾何體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其他的成就,他不提。
他也想算π。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只能用逼近法。他把一個多邊形嵌入圓中,再畫一個包圍圓的多邊形。邊數從6變成12、24、48、96,每加一層,圓周率的估計就更精確。他最終算出π在3.1408和3.1429之間。距離我們今天熟知的3.14159,只差不到萬分之一。
他也喜歡出題。不是考試題,而是那種“沒有電腦基本沒人能算出來”的數學陷阱。他寫了一道題叫《太陽神的牛》,四種顏色的牛,複雜的比例限制,再加幾個整除條件。答案是多少頭牛?最終答案是一個206,545位的超長數位。直到1965年,才靠IBM大型機解開。
有人說,他比所有人更早理解了“大數”的意義。
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頂多到10,000。阿基米德不滿意。他乾脆設計了一個系統,把每一層的數位提升10的8次方。然後一層一層疊上去,直到能表達整個宇宙里沙子的數量。他寫了本《沙子書》,估算填滿宇宙需要10的63次方顆沙。
精確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他寫信給朋友,不發論文。他在信中故意插入偽命題,試探誰在抄襲。他鄙視不做證明只會空談的人,直接寫道:“那些聲稱自己發現了一切,卻從未給出任何證明的人,應該被揭穿。”
但他寫的很多東西,都差點徹底消失。
他的原稿用的是紙草紙。幾百年後,拜占庭抄寫員把其中七篇抄在羊皮紙上,又過了幾個世紀,那張羊皮紙被洗掉原文,用來寫基督教祈禱文。千年之後,有人注意到那祈禱文下面隱約透著數學公式。
1906年,丹麥學者海伯格在伊斯坦布爾發現了這份《阿基米德殘卷》。1998年,一個匿名美國收藏家花兩百多萬美元拍下,送到巴爾的摩的沃爾特斯美術館。X光、紫外線掃描,圖像增強,數位化修復,阿基米德的原文逐漸復活。
其中就包括“槓桿原理”。這個原理幾乎人人都學過:力乘以力臂,在槓桿兩端必須相等。他說過一句話,直到今天都被反覆引用:“給我一個足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羅馬軍隊信了。
西元前213年,羅馬圍攻敘拉古。阿基米德開始製造戰爭機器。他用槓桿原理設計起重裝置,可以把敵艦掀翻。他還製造“鐵爪”,像起重鉤一樣抓住艦首,猛地一甩,把船打翻。羅馬士兵開始相信他們面對的不是人,而是神。
還有那個“用鏡子燒毀敵艦”的傳說。多半不是真的。但用反光金屬干擾敵方視線,很可能。畢竟他不搞神蹟,只搞物理。但他終究改變不了結局。敘拉古失守。羅馬士兵衝進城中。將軍馬塞盧斯早就下令:不能殺阿基米德。要活捉。
但前線士兵不知道他是誰。看到一個老頭伏地畫圖,不聽命令,還回了一句“別動我的圓”,就一劍刺下。死訊傳來,馬塞盧斯痛心不已。他親自主持葬禮,找來工匠,在墓碑上刻下球和圓柱,還有那組2:3的比例。
這是西元前212年。阿基米德活了75歲,沒有建立學派,也沒有追求權力。他留下的,是一套可以穿越兩千年的思維方式。他不解釋世界的意義,他只是準確地告訴你,那個體積就是那麼多,那條槓桿就是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