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郭美婷
今年以來,機器人產業火爆。
其中,不少“廣東造”機器人企業憑藉硬核實力頻頻“出圈”:從展會上熱情迎客的裡工“裡掂F1”機器人,到兩會期間作為“記者搭檔”現身北京街頭採訪的樂聚“誇父”機器人,再到越疆科技(02432.HK)推出的可以倒牛奶、烤麵包的機器人……
4月1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省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佈會。廣東省副省長王勝在會上介紹,2024年廣東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從2019年的4.47萬台(套)增長到2024年的24.68萬台(套),連續五年居全國榜首,以平均每年近50%的增速跑出“廣東加速度”。
圖源:圖蟲創意
機器人的廣東“力量”
憑藉多元的應用場景和龐大的市場規模,廣東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2024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佔全國44%,相當於全國每10台工業機器人就有4台“廣東造”。在廣東機器人產業中,美的庫卡、優必選(09880.HK)、華數機器人、匯川技術(300124.SZ)、越疆機器人、拓斯達(300607.SZ)、巨輪智慧(002031.SZ)被並稱為機器人“七劍客”,且各有特長和專注於不同領域。
例如,美的庫卡主要聚焦於工業領域。據瞭解,美的集團在2017年收購了德國庫卡,正式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目前60%以上的產品仍聚焦於工業領域。
此外,美的庫卡還布局了協作型機器人,例如七軸協作機器人,其精度和協作能力更強,已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同時,美的庫卡的中國團隊還自主研發了工業AMR(自動移動機器人)。3月18日,美的首次曝光了一款人形機器人樣機,可以完成“握手、比心、跳舞、打螺絲”等動作,還可以通過語音交互在聽到指令後完成相應操作。
越疆科技是“協作機器人第一股”,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2023年的出貨量計,越疆科技在全球協作機器人行業中排名前二,並在中國所有協作機器人公司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場份額為13.0%。
近日,越疆科技還公佈其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預售價格為19.9萬元起,較此前行業主流的30萬-50萬元區間大幅下探。
作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則在今年立下“壯志”,優必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周健在近日的公司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今年優必選的目標是生產約1000台人形機器人,全部進入客戶的真實場景採集更多數據。”同時,據透露,優必選正在規劃一款情感陪伴人形機器人,進軍to C賽道,已經接到不少海外頭部廠商的合作意願。
除了機器人的整機廠,廣東還初步建立了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
如拓斯達就是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慧機器人領域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鏈主”企業,其主要產品及服務包括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系統,注塑機、配套設備及自動供料系統,數控機床,智慧能源及環境管理系統。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廣東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底氣是“全鏈條生態”——從深圳的電子製造、東莞的硬體配套到廣佛的科研資源,形成“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無縫銜接。華為、大疆等龍頭牽引創新,疊加大灣區人才虹吸效應,政策更敢砸錢試錯,這種“產業+市場+政策”的鐵三角,是其他地方很難複製的。
事實上,廣東省的智能機器人遠不只“七劍客”,這裏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的“隱形冠軍”,如深圳的樂聚機器人、逐際動力等。
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就曾對媒體說:“廣東的機器人產業是全國最好的機器人產業。不只是機器人‘七劍客’,未來兩三年可能會湧現出‘七十劍客’。”
“真金白銀”砸場景,最高5000萬元!
廣東在政策支援方面也持續發力,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今年2月,《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發佈,提出要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機器人,加快突破機器腦、機器肢、機器體和關鍵核心部件,積極推動智慧機器人應用場景創新。高標準建設省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引進和培育3—5家獨角獸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
3月初,《廣東省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稱《若干政策措施》)出臺,從支援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優質企業、打造應用場景、培養引進人才、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12條“乾貨”政策措施。
這份政策檔含金量十足,拿出了“真金白銀”支援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包括支援創建國家級、省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援;同時,對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300萬元,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200萬元;每年擇優支援一批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以及依託重點產業集群開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每年擇優支援工業領域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政策中最亮眼的是‘真金白銀砸場景’——財政不光直接給錢‘最高5000萬元資金支持國家級創新中心’,還開放公共場景給企業“練手”,用需求倒逼技術反覆運算。 ”張孝榮告訴時代財經,傳統政策總在補貼研發端,但廣東直接讓技術落地見血,企業能快速驗證產品,這會成為產業爆發的催化劑。
不過,張孝榮也提醒,別急著造“完美機器人”,要先解決“手”和“腦”的問題,突破靈巧操控、環境感知等底層技術,比外觀仿人更重要。政策該聚焦核心部件(如精密關節、AI晶片),同時用稅收優惠鼓勵企業敢當“小白鼠”,讓機器人進工廠、醫院試錯反覆運算。
萬聯證券在研報中表示,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加速之年,2025年有望迎來商業化量產元年。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力成本提升,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形機器人有望形成一個新興產業,逐漸從B端走向C端,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成本仍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議關注受益於行業未來大規模應用及具備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
萬聯證券就指出,廣東省有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廣東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包括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應用場景拓展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