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阿力米熱
夜幕低垂,房間里一片寂靜,張瑞躺在床上輾轉難眠。
她的思緒被白天的種種經歷佔據:未完成的工作任務、辦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嘆氣聲,以及自己對未來職業發展迷茫,這些畫面像幻燈片一樣在她腦海中反覆播放。
翻了個身,她伸手拿起床頭的簡歷,目光在紙頁上掃過,腦海中不自覺地開始模擬面試場景,復盤工作和實習經歷,試圖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
然而,思緒卻像脫韁的野馬,無法停下。她不敢想像,自己是如何熬過去年求職的那段歲月。
張瑞的履歷並不差——北京某知名高校碩士學歷,兩段法院實習經歷,兩段知名律所的實習經歷,還有一段大廠的實習經驗,甚至參與過國家級科研專案。在旁人看來,這樣的背景應該讓她在就業市場上如魚得水。
現實的情況不太一樣。尤其是在職場,人們只關注求職人擅長做什麼,能帶來何種利益。她要回看自己的經歷,對應不同的單位找出自己適配的“賣點”。但更重要的是,她得不斷投遞簡歷,等待一個展示自己“賣點”的機會。
但她最近發現,等待面試機會,是最熬人的。“打開招聘軟體或看招聘會的崗位,會發現市場上都在爭搶數據工程師、人工智慧相關的職業,而像法學及其他文科相關的職位,似乎淹沒在這一輪的技術浪潮中。”張瑞苦笑著說道,“感覺這次可能需要投出不止400份簡歷。”
400份之一
每年三四月份,就是“金三銀四”招聘旺季,全國多地爭相舉辦招聘會,招攬人才。然而,與以往的春招相比,今年的春招幾乎與“AI熱潮”並存。
據智聯招聘發佈的數據,2025年春招首周,大模型、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新興技術發展吸引人才湧入,人工智慧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速33.4%,位居行業榜首。
在招聘方面,機器人演演算法工程師、調試工程師招聘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三成。為吸引人才,企業開出誘人的薪資待遇,AI工程師以 21319 元的平均招聘月薪領跑各職業,而對於資深人才,平均招聘月薪甚至超過3.5萬元。
另一邊,在技術的衝擊下,文科生在職業市場卻陷入了窘境。
“文科沒有什麼求職需求可言”“世界不需要文科生”等話題也在網路上再次掀起浪潮。在張瑞的描述中,她所讀的法學和翻譯碩士專業,是當下熱議度高、難找工作的專業之一。
2024年畢業那年,為了在北京找到一份律師事務所的工作,張瑞投出了400多份簡歷,甚至一天輾轉四個面試地點,如此迴圈往複,等待一個來自400份之一的機會,從而踏入上岸的第一步。
圖源:圖蟲創意
好不容易進入律所,張瑞卻發現,這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一方面是實際接觸的案例跟學校教的理論知識不太一樣,經驗尚少的她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律師是講究經驗的職業,像她這種剛畢業的新人來說,剛進入律所無非就是做一些基礎工作。
但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法律行業的深入應用,非訴訟律師、法務崗、律師助理等崗位的大量基礎性、重複性工作,已經可以通過AI工具高效完成,這使得許多初級崗位的需求大幅減少。
“假設AI代替了大部分的基礎工作,那麼對於這個講究經驗和資源積累的行業來說,行業分化是不是會越來越嚴重?”她說,剛畢業的學生的處境就很尷尬。
陷入類似處境的還有外語專業的畢業生。
早在春招開始之前,林曦就聽聞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當時她還在讀大四,正忙於準備公務員考試,對此並未有太多切身體會。但參加完考試后,搜尋崗位時發現,接收翻譯、商務、外貿類崗位的需求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技術、算法、工程類崗位的招聘資訊。
以翻譯為例,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歷年發佈的就業藍皮書數據,應屆本科生從事翻譯類職業的比例由2014屆的1.1%降至2023屆的0.4%,近十年就業佔比降幅達64%。
與此同時,林曦發現許多傳統的文科崗位,如市場、運營等,也開始傾向於招聘具備計算機或數據分析背景的求職者。
“這個數位化時代對數據分析、Python、SQL等技能的需求增加,文科生較為缺乏相關技術能力。目前我也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幹什麼,還在思考,但是我會去考證,所謂技多不壓身。”她說。
但林曦對這樣的未來隱隱感到擔憂,如果說AI、甚至說以後通過晶元植入,讓人就可以不用學習就掌握好幾種語言,但就意味著語言和語言之間沒有差異了,也無法相互體驗到語言的美感了,“以後用英語來閱讀中國的古詩,那翻譯的節奏和對古詩意境的理解,都是機器思考的結果,個人的認知,就不會有人在意了。”
文科專業縮招
技術浪潮下,受到衝擊的不僅僅是就業市場,還有被市場攪動的高校專業。
麥可思研究院發佈《中國—世界高等教育趨勢報告(2025)》指出,在全球高校財政赤字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停辦“實用性”不強的文科專業。去擁抱更具競爭優勢的STEM學科(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
例如,2024年,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二十多個系,多數涉及文科專業。在國內,也有類似趨勢。
復旦大學宣佈將推行“教育教學3.0版”改革計劃,將人文社科專業本科生招生比例降至20%,同時擴大新工科,圍繞積體電路、智慧機器人等先進領域,組建6大工科創新學院。
今年3月份,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南方週末》專訪時曾表示,“現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體系,我們認為有幾十年沒動了,基本按照過去的慣性去做。這也是為什麼學校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對接總會出現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AI正在賦能千行百業。不過,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顯著。工信部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預計會達到400萬。這也是各企業用優厚的薪酬待遇,爭搶技術人才的原因之一。
圖源:圖蟲創意
事實上,近些年來,國內高校的專業一直在調整中。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佔比進一步提高。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紮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3月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增加“雙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在去年擴招1.6萬人基礎上,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截至目前,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至少15所高校宣佈本科擴招。從擴招範圍來看,多為人工智慧、資訊技術等戰略新興領域。
但名校紛紛擴招的同時,另一個聲音也引起社會反響。
近幾年來,國內多個大學裁撤文科專業。如西北大學、中科大撤銷了部分文科類專業,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撤銷了整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四川大學則撤銷音樂學、表演、動畫、保險學、廣播電視學等31個本科專業。
為什麼文科專業會有這樣的趨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塗淩波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本上還是因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以及社會的發展需求。“對於高校來說,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中心工作。調整學科設置,就是去破解傳統學科教育可能面臨的知識和課程滯後等問題,盡可能讓學科與社會發展、就業需求保持一致。”
不過,塗淩波認為,隨著新技術的到來,不可避免會帶來衝擊和焦慮,但並不意味著文科無用。“AI的發展是技術進步的大趨勢,它解放了人力,使人們能更好地發揮創造性,去做更多的創新和內容生產工作。文科專業完全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在擁抱AI的同時煥發出生命力。”塗淩波說道。
新文科
正如上述所說,為了適應智慧化社會需求,文科專業之間、文科專業與理工類專業正在交叉融合。
比如,清華大學設置了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智慧工程與創意設計等跨學科交叉專業。復旦大學為了培養複合型人才,推出了“本科學程專案”,其中包括“神經語言學”“數據智慧與商業決策”“生物考古”等跨學科交叉融合學程。
上海交通大學在新文科建設中,聚焦文理交叉,依託人文社科平台構建STEAM課程體系(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南京大學已推出4個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專案,其中就包括德語法學雙學士學位專案......
這樣的改革並非現在才開始。2020年11月教育部發佈《新文科建設宣言》,並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具體來看,新文科的交叉融合主要體現在:傳統文科自身交叉融合,傳統文科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文科與工科交叉融合,文科與醫科交叉融合,文科與農科交叉融合,以及文科與理科交叉融合。
而對於在校的文科生來說,隨著智能技術的融入,也為他們的課程學習和職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選擇。
圖源:圖蟲創意
就讀於北京某高校美術系的李翔對此有著深刻體會。他表示,畫圖技術的融合,尤其是人工智慧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便捷高效。“我們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創意構思和細節打磨上。”
但李翔現在的想法和前幾年明顯不同。彼時,他對於美術的理解是畫面的完美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畫面里體現出來的情感,因為美術是人對世界理解的產物。“一個美到沒有缺陷的畫面,頂多就是一身讚歎,不會讓人心裡泛起波瀾。”
現在,他在乎的是效率。尤其是在後期應用,AI的應用不僅限於輔助工具,它還可以幫助從業者更高效地篩選靈感、優化創作流程,提高創作效率和品質。例如,可以通過智慧分析鏡頭內容,自動識別場景切換點,甚至根據導演的風格偏好生成初步剪輯版本。
“AI生成的方案雖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的創造力,但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參考,讓設計過程更加高效和有趣。”李翔補充道。
但他仍然有自己的擔憂。“人們總說用進廢退,我還是認為有些磨練,對身體和對思維的磨練是必要的,如果不經歷一些必要的磨練,人就會缺少感知和共情能力。雖然會擔心就業問題,但也更擔心以後我們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不擅長和真人交往。”
塗淩波也有類似的觀點,“技術的進步固然重要,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效率,但文科的人文關懷、批判性思維和文化理解力,即使在人工智慧時代也難以替代。”
(應採訪物件要求,文中的張瑞、林曦、李翔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