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寶九年十月,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離奇去世,給後世留下了一樁兄終弟及的權力交接謎案。《開寶九年》圍繞“燭影斧聲”事件,將研究視野拉長,通過綜合分析與考證,詳細梳理了事件發生前後的大事小情,如討滅南唐、西巡洛陽(包括祭祖)、徵討北漢、趙光義登基、滅北漢征幽州、金匱之盟、趙廷美之死、太宗立太子等,清晰呈現了趙匡胤與趙光義之間的真實關係,以還原宋初皇權交替的完整邏輯鏈。
《開寶九年》,祁新龍 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本書作者祁新龍認為,趙光義早有篡位之心,即位前,他處心積慮,積攢力量;即位之後的種種為政舉措,都是在洗脫其“弒兄篡位”的嫌疑,為其皇位的正統性做註解。作者從微觀入手,深挖史料,對諸多宋初疑案進行深入解讀,力求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
>>內文選讀: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這三個年號都有特殊意義,建隆意味著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創新時代。乾德本義是上天的恩澤,趙匡胤選用其為年號除了美好的祈願外,還有穩定與過渡的意思。有史料記載: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滅后蜀以後,就將後蜀王宮中的宮女充斥到自己的後宮,其中不乏絕色美人受到趙匡胤寵幸。一日,趙匡胤從某一寵幸的宮女首飾匣子中發現了一面銅鏡,令他非常震驚,因為銅鏡后鐫刻有“乾德四年鑄”字樣。彼時,才是北宋乾德三年,怎麼會有乾德四年的銅鏡?趙匡胤向宰執群體詢問緣故,眾人皆不能解答。趙匡胤就再召集學士陶谷、竇儀詢問緣由。學士竇儀說:“這面銅鏡大概是前蜀之物,因為前蜀國主王衍曾用過‘乾德’年號,銅鏡估計是那時候鑄造的。”趙匡胤聽罷恍然大悟,讚歎竇儀學問高深,還表示以後宰相要多用讀書人。此故事經久不衰,成為趙匡胤重文輕武的“證據”之一。不過坦白說,誰也弄不清楚到底有沒有這件事。
宋太祖趙匡胤像
開寶是趙匡胤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共九年。其中,尤以開寶九年最為精彩。開寶九年也就是西元976年,這一年幹支紀元為丙子,屬相為鼠。對宋王朝而言,這一年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五十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所謂知天命,就是對以往的個人榮辱不再計較,一切順應天意。
天下大勢也盡如人意,宋朝已基本統一南北,只有北漢、吳越、漳泉等地區還沒有歸入宋朝版圖。除了北漢與宋朝交惡之外,吳越一直與宋朝交好,錢俶年年進貢,恨不能將所有錢財都給宋朝,前提只是宋朝允許吳越還存在,哪怕作為宋朝的附屬。而陳洪進自從擺脫南唐,割據漳泉以後,這個割據政權時刻提防著,擔心被消滅。面對宋朝的強勢崛起,陳洪進無可奈何,只能歸附宋朝。而南方強國南唐則在曹彬、潘美等武將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中,終於讓李煜獻上了降表,南唐滅亡。
一統天下,是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但趙匡胤做到了。或許真是蒼天眷顧,他才能順利實現南北統一,將天下攬入懷中。趙匡胤是幸運的,也是興奮的。在基本實現了統一大業后,趙匡胤想回鄉祭祖,向父母展示這份由趙氏子孫創建的基業。這也是任何一個帝王功成名就後都會做的事情,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在剪滅六國后的第二年,回鄉祭祖。霸王項羽也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趙匡胤雖然是武人出身,卻也知曉光宗耀祖的意義。
於是,開寶九年,趙匡胤打算回到洛陽夾馬營,尋找曾經的鄉愁,重拾兒時的記憶。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