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家屬:為什麼為親人選擇花壇葬?
更新于:2025-04-04 21:03:50

不久前,上海福壽園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葬禮。沒有墓穴、沒有墓碑,11位逝者以花壇葬的形式回歸自然,長眠於鮮花盛開的土地之下。

這是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2025年集體花壇葬禮音樂會上的一幕。春風拂過綠木,陽光灑滿花叢,悠揚的音樂聲中,11抗癌鬥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此落葬。為什麼為逝去的親人選擇花壇葬?記者採訪了3位逝者家屬。

希望“一切從簡”

去年531日,抗癌三年後,包沈華70歲的父親包國興去世。“父親臨終前,最放不下的就是母親,囑託我務必替他好好照顧母親。”包沈華說,“另外,他希望葬禮一切從簡,不要鋪張浪費。”

父親去世后,按照浦東當地習俗,包沈華在家擺好父親的照片,點起香爐,全家人在家守靈兩天,第三天送父親火化。火化后,為父親舉行葬禮,並將骨灰暫時存放在附近的一家骨灰堂。“抗癌的艱難歲月中,我們沒有考慮其他事情,因此火化時,還沒有準備好墓地。”

近年來,上海正在推行海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包沈華對此早有耳聞。此前,他的叔叔去世后,家人遵照其遺願,選擇了海葬。

按照父親“一切從簡”的囑託,他和母親認真討論了安葬的選項。“對於海葬,母親覺得心裡還是放不下,希望保留一塊小小的土地可供祭拜。”因此,他為父親選擇了花壇葬。“雖然父親只留下了花壇中約10×10釐米的小小一塊土地,和花壇邊印著個人資訊的小小一片銘牌,但每逢清明我都會陪著母親來走走看看,將全家人的思念寄託在花香之中隨風飄動。”

葬禮上。

選擇“厚養薄葬”

在包沈華的印象中,父親是個喜歡熱鬧的人。父親生前,經常與母親到青浦附近遊玩,這裡也是父母愛情的見證地。“母親說過,父親一定喜歡這個地方。”

有種說法是“厚養薄葬”,包沈華與母親都很認同。他曾問過母親:很多夫妻購買雙穴墓合葬,選擇花壇葬意味著百年之後父母合葬,對此能否接受?母親告訴他,自己並不介意。“母親說,買墓地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家裡雖然有積蓄,但與其死後購買墓地,不如活著的時候開開心心用掉。”

包沈華家人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父親退休后,他帶父親走遍了世界各地——日韓、東南亞、歐洲……他們的旅行從未中斷。即便父親患病時,他也經常陪父親旅行。父親去世前四個月,他剛剛帶父親去了泰國曼谷旅行。“以前我們旅行大多坐經濟艙,那次我特地給家人訂了商務艙,還帶父親體驗了他沒住過的高檔酒店。我覺得父親去世時,已經沒有遺憾了。”

葬禮上。

路上“不會孤單”

在楊璋池的記憶中,父親是個性格極其頑強的人。在他4歲那年,父親就被查出患癌,之後便一直積極配合治療。堅持到現在,已有20多年了。患病後,父親很早就加入了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與病友們互相鼓舞、互相依靠。

兩年前,父親病情逐漸惡化,並於去年6月離世。按照父親的囑託,楊璋池為父親選擇了花壇葬形式。“我之前不理解父親與病友的深厚感情。直到集體葬禮上,我才真正理解父親,感受到他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精神力量。”

希愛林自2005年建成以來,已有137位市癌症康復俱樂部的抗癌鬥士選擇長眠於此。楊璋池說,這次下葬的11位病友中,就有一位父親生前關係非常好的病友。“他曾告訴我,與這麼多病友們在一起,有彼此的陪伴,路上不會孤單。”

三年前,朱紫女(化名)的父親患上癌症。與楊璋池的父親一樣,她的父親患病後,也在癌症康復俱樂部認識了很多朋友。

半年前,一位遠方親戚突然去世后,父女二人第一次認真討論死亡。“父親最放心不下的是我還沒有結婚,他特別希望我未來能夠生活美滿。”她說。那次父親也聊到過,之前曾參加過病友們的集體葬禮,希望像他們一樣選擇花壇葬。

“雖然沒有墓穴、沒有墓碑,但是葬禮依然辦得很有儀式感,如果能看到,父親也一定喜歡他的葬禮。”她說。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