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眾日報
趙國陸
□ 本報記者 趙國陸在4月2日“世界孤獨症日”來臨之際,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在濟南開展了“尊重多樣 差異共融——融合教育實踐支持體系的構建”交流研討會,歷下區錦屏幼教集團在會上分享案例:10年説明了22名孤獨症兒童。
“入園第一個月,沒說過一句話。”錦屏幼教集團園長許文娜回憶起一名孤獨症兒童時印象深刻。不少老師、家長擔心,特殊兒童會影響正常孩子。研討會上,華東師範大學的周念麗教授幾十年前就專注於孤獨症兒童研究,她說:“這個群體不大,但是需要被看見。”
孔德濤是一名專業的特教老師,他曾在康復機構訓練了很多孤獨症兒童,但這些孩子一返回普通幼稚園或者學校,就會出現難以適應甚至倒退的情況。這讓他非常苦惱,於是就想轉入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2015年,許文娜正因為缺乏專業的科學干預技能而焦慮。雙方一拍即合,共同開啟孤獨症兒童融合入園的實踐探索。
“我們這裡有個平時表現偏強勢的男孩,自從來了孤獨症孩子之後,他處處照顧保護,愛心爆棚,這個轉變讓我們感到驚喜。”許文娜發現,融合教育不僅讓特殊需要兒童融入普通教育環境,也讓普通兒童在共同的學習與活動中學會了尊重差異、包容理解與互助合作。真正接納差異時,那些曾被視作“負擔”的特需兒童,也會轉化為推動教育進化的“珍貴資產”。
當孤獨症兒童在經過3年融合教育能夠主持升旗典禮時,當他們能在小學課堂上流利朗讀課文時,當收到孤獨症家長一封封發自內心的感謝信時,教育回歸到了其最好的模樣——融合教育不是安置,而是回歸教育的本質。
針對融合教育觀念薄弱、師資匱乏、支持體系不足、可借鑒模式較少等現實問題,歷下區錦屏幼教集團以説明“孤獨症”等特殊需要兒童為切入口,促進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共同發展,探索構建了“全天共融+個別干預+融教專師”的全融合教育模式。
據許文娜介紹,“全天共融”就是讓孤獨症兒童完整度過幼稚園一日保教環節,自主簽到、自主計劃、自主生活、自主遊戲、專案式學習等,為孩子們搭建起多元融合的成長空間。針對孤獨症幼兒出現的具體行為問題進行全面評估,包括認知能力、情緒行為管理、規則意識、刻板行為等維度,量身定製個別干預。此外,“融教專師+普通教師”協同,進行系統的融合教育培訓。
當下的融合困境源於對普通教育規律的理解偏差,而不是特殊教育技術缺失。生態化改造普通教育常規場景,提高普通教師融合教育的專業能力,優化班級管理和教學策略……這些都將大大提升特需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今年6月1日起將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提出,殘疾兒童入學及學前特殊教育的8項新舉措,強調要為特殊兒童提供平等就近入園機會,統籌實施多種形式的學前特殊教育、推進融合教育,説明特殊兒童融入之後的義務教育學習。
去年10月,山東省殘聯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專項行動。
濟南市全面推進學前融合教育發展,明確了11個隨園保教試點園,創新工作機制,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服務升級等舉措,全面推進學前融合教育發展,切實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就近就便入園權利。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更有溫度更有品質的融合教育,也需要全社會創設更加包容、接納的氛圍,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