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中國精神
更新于:2025-04-06 01:18:49

泉州網2月23日訊 (融媒體記者王金植)你是否曾駐足博物館,凝視一件件文物,想像它們背後的故事?你是否好奇千百年前的人們如何思考宇宙、看待世界、理解生命?22日,《溫陵講壇》邀請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曦作《文物里的中國精神》專題講座,為大家解讀文物所蘊含的中國精神。

該期講壇由市文旅局指導,市圖書館、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所聯合主辦,吸引上百名市民參與。

思考、研究中國哲學,首先要確認中國文明的精神底色是什麼。張曦從農業文化和農耕生活方式進行闡述,講述了“天人關係”成為中國文明的底色,而對“天人關係”的思考也成了中國哲學里的核心命題。

張曦以文物為線索,串聯起中國哲學與歷史文博知識,帶領觀眾觸摸歷史的靈魂,解讀文物背後的思想密碼、感悟中國哲學的精神內核、思考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六博棋”中有天圓地方、星宿時日,“虎食人卣”表達著可見的生靈世界和不可見的神靈世界,“溪山行旅圖”傳達了中國古老智慧中面對現代化的、無神論的、世俗化的世界的心灵生活方式……他以幾件公共博物館里著名的歷史文物為載體,來呈現我國先哲面對他們的時代最重要的精神難題時,如何以不同於西方文明先賢的方式,回答“人是什麼?如何理解天人關係?”正是這些思考塑造了中國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國人需要堅守的路。

張曦通過多件文物,為觀眾展示了文物並不是僵死的“東西”,而是一群曾經活過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圖的表達,像琥珀一樣,凝固了我們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而中國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這些琥珀裡面。他認為哲學根本上是關於人性的思考,是人的自我發現、自我定義、自我塑造,這些所思所想既流傳在典籍裡面,也凝結在器物當中。因此,逛博物館時,看到的不應該是“僵死的器物”,而是曾經活過的生命留給子孫後代的資訊。

責任編輯:賴閩榮

【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