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說,電影中我最不願看到的就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因為大多數這種類型的電影讓人看過後都會讓人很壓抑、很難受。
畢竟電影都讓人這麼不舒服了,取材的真實事件可能更加絕望與魔幻。
今天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便無比的刺痛人心——
《男孩A》
僅有24歲的埃裡克卻坐了14年的牢,曾因與同伴菲力浦殺害了一個小女孩入獄,今天是他出獄的第一天。
獄中給他做心理輔導的社工特裡人很好,為了方便他再次融入社會給他安排了新的身份,從此改名為傑克,開始嶄新的生活。
但是曾經的回憶卻捲土重來,讓他想起了他的過去。
在他年幼時期便因為性格孤僻遭到同學的欺辱霸凌,少年的心不願被教室束縛,埃裡克渴望自由所以經常蹺課。
某次蹺課時埃裡克結識了問題少年菲力浦,與埃裡克不通,菲力浦擅長惹禍,甚至打架都很厲害。
在菲力浦幫埃裡克打敗曾霸凌埃裡克的同學後,二人徹底交心成了朋友。
如今傑克出獄,菲力浦竟然已經死了。只是不知是因為羞愧而死抑或其他原因,社工特裡沒有告訴菲力浦死亡的原因,只告訴傑克,曾經那個有罪的他也已死了,他現在是個“全新的人”。
日子總是要過的,傑克努力開始適應監獄外的生活。在物流公司找了一個搬運工人的工作,笨拙的嘗試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外人看來,傑克無論是相貌還是性格來說都很不錯,所以很順利的和公司里的女職員蜜雪兒談起了戀愛。
某天傑克與同事開車送貨時,發現路邊出了車禍,傑克與同事急忙上前説明,救下了被困後座的小女孩。
傑克的善舉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從未有過這種感覺的傑克在這一刻一定無比滿足,他一個曾坐過牢的人,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肯定與認可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
如果一切都如人願該多好,但往往事與願違。
傑克的殺人犯身份被曝光了,所有人都知道了傑克就是十幾年前兩名兒童虐殺小女孩的其中一個兇手——男孩A(因為未成年人身份敏感,為避免對未成年人造成傷害,所以只能以字母替代)。
一時之間,同事的非議、女友的嫌棄、大眾的議論,似乎整個世界再也容不下傑克。
大概,犯下的過錯很多時候真的無法彌補。傑克只能逃離這裡,他將何去何從……
這是一部改編自喬納森·特裡蓋爾獲獎小說的電影,真實原型是震驚英國的“詹姆斯·巴傑爾案”。
這樁案件中的兇手是英國史上年齡最小的殺人犯,也是最著名的未成年殺人案例。
1993年2月12日,兩名10歲男孩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和喬恩·維納布爾斯(Jon Venables)在利物浦布特爾鎮購物中心誘拐了2歲男童詹姆斯·巴爾傑(James Bulger)。
他們將受害者帶到廢棄鐵軌區域,進行毆打、淩虐、性侵,最終更是將半死的詹姆斯置於鐵軌上,任其被呼嘯而過的火車軋死。
單從真實事件來看,兩個兇手是毫無疑問的壞種,自然該受到法律的懲罰。
而這樁案件只所以出名是因為在當時的英國法律中,因為兩個兇手均未成年,所以只能適用於英國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高刑罰——8年監禁。
但兩個兇手年齡之小、手段之殘暴絕對不像是兩個10歲大的孩子能做出來的,所以對於量刑過輕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直到多年後,受害者母親丹妮絲·巴爾傑成立的基金會,已推動英國修訂《未成年人犯罪法》,將刑事責任年齡從10歲降至8歲。
而今天這部電影雖然取材於真實事件,但其實和真實事件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電影並沒有將視角放在埃裡克成長歷程或者殺害無辜之上,而是巧妙的關注傑克出獄后的新生活。
電影中故意省略掉了埃裡克和菲力浦殺害女孩的事,只是為了得到一個答案:一個有罪之人在真正的重新做人後是否值得被原諒?
值得玩味的是,現實中“巴傑爾案”兇手之一的喬恩·維納布爾斯,曾因在獄中表現良好於2001年獲得假釋,卻又在2010年因私藏涉及兒童**視頻再度入獄。
電影中來看傑克無疑是值得原諒的,可現實中發生的一切反而是不可饒恕的。
其實我們也都明白,只要心有善念、真誠悔過,哪怕刑滿釋放了,也只是將監禁的地點從監獄高牆擴散到整個社會空間。他曾犯下的罪過會一直懲戒他的良心,至死方休。
而那些執迷不悟、死不悔改的,哪怕獄中表現良好可以提前出獄,但那也不是法律開出的無罪證書,而是為時永不晚的一張催命符。
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千萬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