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中厭學3個月後自我覺醒,我的三大親身經驗總結
更新于:2025-04-03 07:22:03
昨天,在與一位同學的母親交談時,她表達了對孩子期末臨近時出現的發燒、咳嗽和過敏癥狀的擔憂。 此時,她最為焦慮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孩子的健康與身體狀況,困惑於為何考試前夕總是伴隨各種不適。 雖然看似孩子為學習付出許多,卻仍沉溺於遊戲世界,難以看出其焦慮源自學業。 聽罷她的敘述,我的第一反應是孩子的發燒與過敏很可能源於精神緊張引發的軀體化反應。 具體來說,當孩子感到不安與緊張時,可能會無意識地將這種壓力轉化為對身體的“自我攻擊”,表現為情緒內耗、身體不適、頭暈等癥狀。 這並非孩子故意生病,而是因為無法及時宣洩內心的壓抑,導致身體出現應激反應。 回顧自己的經歷,我的孩子在初三下學期頻繁出現考試緊張,不僅成績下滑,最後四個月幾乎每周都會發高燒,體溫迅速升至39度。 有時發燒剛剛好轉,不久便再次發作。 當時我並未意識到這是孩子因緊張和壓力導致的發燒與咳嗽,反而以為是體質問題,於是讓姐姐為孩子調配中藥調理。 儘管服藥期間身體狀況良好,但停葯後又會復發,連姐姐也疑惑為何體質如此脆弱。 歷經波折後才明白,排除病理因素,孩子頻繁生病多與生理性和心理性原因相關。

基於“心病還需心藥醫”的原則,發現孩子的身體不適、厭學以及沉迷遊戲背後,隱藏著深層的壓力和長期積壓的情緒。

換句話說,厭學和身體不適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根源在於內心隱藏的壓力和情緒。

因此,父母應當説明孩子敞開心扉,識別並逐步緩解壓力源,從而恢復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動力和情緒穩定。 在今年3年中,我的孩子也出現了厭學、失眠和煩躁的癥狀,我當時採用了三個方法説明他走出情緒困境,重獲自驅力。 首先,通過傾聽和提問式對話引導孩子表達內心。 面對3月份孩子的情緒問題,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焦慮或慌亂,而是立即接孩子回家,為他提供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 孩子曾說:“媽媽,我真的不想給你添麻煩。我知道請假會影響課程,但我實在受不了了,這次我不想做個乖孩子,我想任性一次。” 聽到這樣的話,我感到心疼和自責。 想到孩子一定是非常難受才會主動要求回家,我之前對他的要求或許過於嚴格,以至於他在無法忍受時也不敢向我提出要求。 我告訴孩子:“你選擇請假回家是非常正確的決定。無論如何重要的學習都不如你的身體健康和個人感受重要。你隨時都可以回家,媽媽支援你。” 當我這樣共情孩子時,他逐漸分享了自己失眠時的崩潰感、坐在教室里的煎熬以及想學卻學不進去的絕望,這些複雜而扭曲的情緒直接導致了他的情緒崩潰。 通過提問式對話,我逐漸理解了孩子背後隱藏的壓力和他未曾察覺的痛苦。 其次,保持同理心與孩子共情。 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和身體不適時,我從未指責他裝病,也沒有埋怨過一句。 我的關注點始終停留在孩子的感受上,不斷換位思考和理解他的處境。 當我瞭解到他的種種不適時,看到他滿眼的無助,我對他說:“媽媽以前也失眠過,懂得那種睜眼到天亮的絕望。媽媽也曾感到求而不得,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這些感覺我都懂。” 用同理心與孩子交流時,他對我格外溫柔和依賴,彷彿回到了嬰兒期,低落的情緒也開始逐漸回升。 我告訴孩子,他的情緒正處於萌芽階段,不是大問題,在家安心休息一晚,第二天上午我會送他回校,盡量減少對正課的影響。 如果到了學校還是感到不適,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我會立即去學校接他回家。 最後,與孩子一起實踐正念。 我選擇沒有讓孩子在家待幾天,而直接送孩子返校,並不是因為我焦慮他的學習,而是我知道他的情緒問題我能處理,處於我的可控範圍內。

然而,情緒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消除眼前的不適可能需要一周時間,但真正緩解情緒可能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經過我的疏導和開解后,孩子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不再像之前那樣崩潰,同時我也給予了孩子100%的安全感:讓他24小時隨時有問題都可以打電話給我,我會隨時説明他疏導情緒。

同時,引導孩子進行正念練習,每天寫情緒日記,每天進行正念復盤,並在週末帶回來給我查看,以便我幫助他進行二次察覺。 值得欣喜的是,一周后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兩周后恢復了正常睡眠,三個月後自驅力和自我認同感也逐漸恢復。 在陪伴和輔導孩子處理情緒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獲得了成長,從書評寫作轉型到了家庭教育心理輔導領域。 這是一段充滿挑戰與奇迹的經歷,幸運的是我成功應對了這一挑戰,孩子也重獲了自驅力。 這段經歷教會了我:只要母親保持穩定的情緒,孩子就一定能夠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