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回老家的時候,你是否會因親戚鄰居家小孩對網路梗的熟知和熟用程度而震驚?
看到“開盒”“網暴”等新聞字眼後面緊跟的是“未成年”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不解或擔憂?
當你出於各種原因需要照看小孩的時候,是否會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來安撫對方,從而節省自己的精力與時間?
如果以上的答案皆為肯定,那你便是《混沌少年時》的天選受眾。
這部由網飛出品、只有四集的英劇,不僅在上線後熱度飛漲,並且收穫了爛番茄99%的新鮮度與英美媒體的一致好評。《倫敦時報》將其評價為“每位家長必看的電視劇”,《滾石》蓋章該劇是“今年小螢幕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英國政府因此劇宣佈將在校園推行反厭女教育,甚至連首相基爾·斯塔默也在問答環節中稱讚這部劇“震撼人心”。
而比起這些“高大上”的理由來,我推薦這部劇的原因只有一個——它與當下、與你我、與未來息息相關。
《混沌少年時》以一樁少女謀殺案展開,但與眾不同的是,第一集播了不到五分鐘,兇手就已經落網——一個只有13歲、在員警槍口下尿褲子的中學生,名叫傑米。
既然劇集開篇就回答了“誰是兇手”,那麼緊隨其後的問題就成了“為什麼是他”,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比追兇簡單輕鬆。
在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中,《混沌少年時》分別把視角聚焦在了傑米所在的校園、安全訓練中心和原生家庭。隨著劇情的展開,你會發現,青少年成長才是這部劇最大的懸疑。
當警官盧克走進傑米所在的校園,校門口擺滿了悼念受害者的花束,帶路老師告訴他“大家情緒上可能比較低迷”。但緊隨其後的場景里,學生們照常玩鬧、起哄、刷手機,甚至公然搞霸凌;老師遲到、敷衍,又或是力不從心,滿是打工人的倦怠與糊弄,處處傳遞出一種與此前肅穆氛圍完全相反的割裂感。
明明距離案件發生才過去了三天,且受害者和兇手都是自己的身邊人,但在大多數學生的態度中,你看不到對生命的敬畏,只有對熱點的跟風。調查結束後,警官和同事吐槽,“你覺得他們能在這裡學到東西嗎?感覺像牲口棚多一些”,一語道出了學校“管大於教”的真相。
第三集的時間線是案件發生七個月後,心理學專家阿曼達要與傑米談話,並根據談話內容來評估他的心理狀況。
不同於剛被抓捕時的懵懂,此時的傑米對阿曼達的提問保持著高度警惕。當察覺談話內容可能對他的處境不利或是踩到他的雷區時,傑米會立馬暴起,表現出兇狠的對抗狀態。即使阿曼達是一個年齡、心智都遠超他的成年人,依然需要在對話結束後用哭泣來平復情緒。
這場資訊量極大的對話就是警方遍尋不獲的“作案動機”。凱蒂的隱私照曾在網路上傳播,而被同學定義為“非自願單身者”的傑米選擇在裸照風波后追求對方,這一舉動讓凱蒂感受到了被羞辱,於是她在社交平臺上帶頭對傑米發起了人身攻擊。
諷刺的是,在第一集的審訊中,凱蒂和傑米的互動被警方看作兩個人關係良好的證明。
是的,在學校老師無知無覺的網路世界里,在家長難以破譯的暗語中,這個青少年圈子上演著抱團、蕩婦羞辱、校園霸凌與網路暴力。傑米和凱蒂的身份不斷轉換,時而是施害者,時而是受害者。但最終,傑米成了殺人犯,凱蒂成了死者。
英國《衛報》對主人公傑米的評價是“他不是惡魔,是千萬面鏡子拼出的裂痕”。以這句話為出發點,《混沌少年時》的故事主題便陡然清晰了起來,即“裂痕從何而來”。
劇中有兩組親子關係,一組是傑米和父親艾迪,另一組是警官盧克和亞當。作為一部懸疑驚悚劇,導演並沒有用獵奇的手法刻畫他們,相反,劇中呈現的親子關係極為普通平常。
像大多數父親一樣,艾迪喜歡帶著兒子踢球。但是,當傑米在足球場上的表現不及預期時,艾迪移開了自己的視線。傑米的母親也試著想要瞭解他,但傑米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母親不知道他在看什麼,只覺得“這沒什麼”,因為其他孩子也這樣。
事實證明,一顆年輕的心遠比你想像得更加敏感。父親的失望被傑米準確地捕捉到了,並在他的自我認知中植入了一種“不擅長體育運動就無法收穫父親認可”的理念。
而那些獨自待在房間里的時刻,他正在長期遭受來自同齡人的網暴,以及其他各種負面資訊。
警官盧克和兒子亞當的關係也類似,第一集里盧克收到亞當稱病不想去學校的語音消息,想當然地認為這是翹課,打算交給自己的妻子去解決。如果不是因為工作走進校園,他也許永遠無法知道亞當的青春期是在霸凌中度過的。
艾迪自己曾遭受父親的家暴,所以他立誓不要把這一套複製到下一代身上,他只是按照社會的大多數那樣去教養子女:給孩子買他想要的電腦,帶他參加體育運動,偶爾的寵愛,適當的“打壓”,但更多時候是迫於生活壓力的缺位。然後,他成了一名殺人犯的父親。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看起來“沒什麼”的時刻,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掀起一場風暴。而那些被家長、老師輕輕滑過的瞬間,則可能是迸發裂痕的開端。
高速發展的數字時代下,一個孱弱的、滿是裂痕的“自我”,又要如何承受資訊洪流的衝擊,走出精神世界的荒原?導演用紀錄片式的平視鏡頭,揭開了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危險性,這也是整部劇最驚悚之處。
每個對女性主義稍有瞭解的人,應該都不會對“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詞感到陌生。作為性別刻板印象的一種,這個詞常常與物化女性、厭女症、暴力情結聯繫在一起,並帶來嚴重的現實後果。
《混沌少年時》講述的是,男人和女性都是這種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因為如果以“男子氣概”作為衡量標準,那必然會誕生高低之分、強弱之別。傑米和他的兩個朋友,便被蓋章為“性弱者”,並因此遭受到了排擠。
“男子氣概”的影響有多廣泛?當凱蒂的朋友在操場上暴打傑米的朋友萊恩時,周遭的同齡人沒有勸阻,而是忙著拍視頻,嘲笑萊恩是個“弱雞”,居然打不過一個女生。
把這套評價系統內化了的傑米,形成了完全錯誤的性別認知。他對網路上極端男權推崇的“二八法則”(80%女性只關注20%男性)深信不疑,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醜,認為自己是因為外貌才不被女生喜歡。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傑米才會在裸照風波后對凱蒂發出邀約。此舉顯然也並非出自喜歡對方,而是為了印證自身的性魅力,提升自己在“男子氣概”評價系統中的地位。
2008年,日本東京秋葉原街曾發生一起無差別殺傷事件。一個星期天中午,二十五歲的加藤智大先是駕駛火車無視紅燈碾傷行人,然後下車持刀行刺,造成七人死亡、十人輕重傷。在後續的調查中,兇手說自己行兇的原因是因為“無人氣”,沒有女人喜歡他,並對自己的外貌非常自卑,認定自己是因為外貌才不被女人喜歡。
對比《混沌少年時》中的殺人案,會發現這兩個案件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這也再次印證了這部劇集對現實的寓言性和公共價值。
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指出,被稱為“性弱者”的男人,由於沒有與女性的現實接觸,他們關於女人的固定觀念與現實完全脫節,幾乎達到妄想的程度。將“無人氣”歸因於外貌的思維方式,便是這種觀念脫節的體現之一。
回到文章開篇提出的觀點上:“它與當下、與你我、與未來息息相關”。
“與當下”是劇集所關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普遍而迫切;“與你我”是每個人都身處其中,就算你不是家長、不是老師,你也是“網友”,是網路生態鏈的一環,而互聯網幾乎已經成為了現代生活最重要的公共敘事載體;“與未來”則是創作者不僅旨在提出問題,還試圖通過影像來求解,並真的反過來影響到了現實社會。
在強演算法與大數據無所不在的時代,在短視頻、微短劇以所向披靡之姿攻城掠地的當下,這樣一部爆款的誕生,同樣是對影視行業工作者的鼓舞——
我們能做的,或許更多。
我們能做到的,也遠超想像。
【文/橙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