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莊國棟,我都會想起這句話:愛情裡最殘忍的不是傷害,而是互相看不懂。
莊國棟和黃亦玫最後沒有在一起,是我最意難平的。
他倆其實是最般配的,卻又是最看不懂對方的。
“錯過"這兩個字,成了他倆戀愛的主旋律。
莊國棟接到法國總部調職通知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興奮地與心愛的人分享,而是一個人思考如何權衡愛情與事業。
這段獨自糾結的時光,在黃亦玫眼中卻變成了"不夠重視她"的鐵證。
當她闖入他的公寓,看到行李箱和簽證申請材料時,那種被蒙在鼓裡的感覺已經無法用言語彌補。
為什麼莊國棟沒有第一時間告訴黃亦玫?因為,他害怕面對衝突。
從小生活在父母爭吵不斷的家庭里,他潛意識裡形成了一種應對機制:逃避。
面對問題,他選擇先自我消化,再尋找"最優解",卻忘了感情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及時的溝通和真誠的分享。
而黃亦玫,聰明、能幹、敏感脆弱,又特別驕傲。她期待被愛的方式是熱烈而明確的,是能隨時感受到的存在。
當莊國棟的工作讓他們陷入異地戀,她需要的不是理性的分析和承諾,而是感性的安撫和陪伴。
她說:"你的工作那麼重要?我的工作就不重要了嗎?"表面上是在質問工作的價值,實際上是在追問:在你的人生天平上,我到底有多重?
兩人最終的分歧點在於莊國棟申請了法國永居。
對莊國棟而言,這是給兩人未來多一種選擇;對黃亦玫來說,這是他單方面做決定,不尊重她的人生規劃。
同一件事,截然不同的解讀,這就是愛情裡最難跨越的鴻溝。
有人說莊國棟太愛自己,不夠愛黃亦玫。但真相或許是:他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平等的人。
他的感情經歷里,都是那些崇拜他、附和他的女孩,他習慣了被愛而不是去愛。
當遇到黃亦玫這樣獨立且有主見的女性,他的愛情表達方式就顯得笨拙而無力。
當時黃亦玫的愛,同樣也是不成熟的。
她期待莊國棟能將她放在首位,卻忘了一段健康的感情,應該是相互成就而非相互限制。
她難以接受莊國棟追求事業的決心,因為在她心裡,愛就應該是不顧一切的。
我想起心理學家的一句話:"我們往往用自己想被愛的方式去愛別人,卻忘了對方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愛的語言。"
莊國棟用實際行動和未來規劃表達愛,黃亦玫卻需要言語肯定和情感表達。兩種愛的方式,一場錯過。
黃亦玫提出分手時,她其實也是在"愛自己多於愛對方"。她選擇了保護自己免受可能的傷害,卻指責莊國棟做了同樣的選擇。
當然,愛情裡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契合與不契合。
回看這段感情,莊國棟確實不是情場浪子,反而是個不懂愛的"愛無能者"。
他有能力征服世界,卻征服不了一顆心;他能規劃遠大前程,卻規劃不好一段感情。
而黃亦玫雖然驕傲明媚,卻也固執己見,無法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愛的表達。
如果當時他們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自我;多一點溝通,少一點假設;或許故事會有不同的結局。但人生沒有如果,有的只是經歷后的成長。
愛情最殘忍的地方,或許就是兩個相愛的人,用盡全力卻依然無法理解對方的心。
當然,多年以後,黃亦玫讀懂了莊國棟,莊國棟通過一幅畫,也理解了黃亦玫,但此時的黃亦玫已經蛻變了。
遺憾也就永遠成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