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型手機發展的早期階段,可拆卸電池曾是主流設計。例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品牌的經典機型,以及2016年LG推出的V20和G5,均允許用戶輕鬆更換電池。這種設計不僅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還解決了續航焦慮問題——使用者只需攜帶備用電池即可實現“無限續航”。
然而,隨著蘋果在2007年推出首款不可拆卸電池的iPhone,手機行業逐漸轉向一體化設計。廠商為了追求更輕薄的外觀、更高的防水性能(如IP67/68級)以及更緊湊的內部結構,逐步淘汰了可拆卸電池設計。
近年來,用戶對續航需求的升級和環保政策的推動,促使可拆卸電池技術以更智慧化的形式回歸。
Swippitt的IPS系統:2秒換電革命
愛爾蘭初創公司Swippitt在2025年CES展會上推出的InstantPowerSystem(IPS)技術,通過“手機殼+換電站”模式重新定義換電體驗。使用者只需將帶有SwippittLink手機殼的設備插入SwippittHub換電站,即可在2秒內完成電池更換,無需拆卸手機。該系統內置3500mAh電池,支援藍牙實時監控電量,並相容多用戶共用,顯著提升了戶外旅行、遊戲等高耗電場景的便利性。
蘋果的模組化電池專利
蘋果近期公開的專利顯示,其正在研發模組化可拆卸電池方案,允許用戶根據使用場景靈活調整電池容量。該設計需符合歐盟新規——電池需在500次迴圈后保持83%不僅僅是容量,並具備IP67級防水性能,預示著未來可拆卸電池將兼具高性能與耐用性。
快充與材料技術的協同發展
石墨烯電池、固態電池等新型材料的應用,以及240W超快充技術的普及,為可拆卸電池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補能效率,進一步縮小了與一體化電池的體驗差距。
儘管技術進步顯著,可拆卸電池的全面回歸仍面臨多重挑戰:
設計妥協與成本問題
Swippitt的IPS系統因手機殼厚度增加(約200克)和售價高昂(整套設備570美元)受到爭議。消費者對輕薄設計的偏好與換電功能的實用性之間需找到平衡。
標準化與相容性
當前換電技術多依賴特定配件(如SwippittLink手機殼),僅支援部分機型(如iPhone 14-16系列),限制了用戶群體。廠商需推動電池介面標準化,並擴展相容性以覆蓋更多品牌。
環保與回收體系
歐盟法規要求電池可回收率達50%以上,而頻繁更換可能加劇電子垃圾問題。企業需建立完善的電池回收網路,並通過“以舊換新”模式降低環境影響。
政策驅動的技術反覆運算
歐盟《新電池法規》等政策將推動電池技術向長壽命、高環保標準發展,倒逼廠商優化可拆卸電池的耐用性和回收流程。
共用經濟與“換電站”普及
類似新能源汽車的換電模式,手機換電站可能成為商場、機場等公共場所的基礎設施。Swippitt已計劃推出家庭共用版Hub設備,降低使用者使用成本。
跨設備生態整合
未來換電技術或擴展至智慧手錶、無人機等設備,形成統一的能源管理生態。例如,通過AI演算法預測電量需求並自動調度備用電池,實現全場景無縫續航。
用戶習慣的重塑
隨著“即換即用”體驗的普及,使用者可能從“充電依賴”轉向“換電優先”,推動行業從“續航競賽”轉向“換電效率競賽”。
從諾基亞時代的物理拆卸到Swippitt的智慧化換電,電池技術的演進始終圍繞使用者需求展開。儘管一體化設計曾以“輕薄美學”征服市場,但續航焦慮和環保壓力正在重塑行業邏輯。未來,可拆卸電池的回歸不僅是技術的復興,更是對可持續發展和用戶體驗的深層思考。隨著標準化進程加速、政策支援加碼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手機換電技術有望開啟一個“即換即用、無限續航”的新時代,真正實現科技與生活的無縫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