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高原。東部為大興安嶺西麓丘陵漫崗,西對達賚湖和克魯倫河,南與蒙古相連,北達海拉爾河北岸,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且南部高於北部。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科爾沁沙地。
沙地東西長270km,南北寬約170km,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且南部高於北部,境內較平坦開闊,微有波狀起伏,以達賚湖最低,海拔545米。
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呼倫湖地區氣候由溫熱多雨轉為冰川氣候,后又逐漸演變,植被也由森林向草原化演變。這種氣候和植被的變化,使得地表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逐漸減弱,為沙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呼倫貝爾沙地所在地區年大風日數20-40天,年平均風速3-4米/秒,強勁的風力對地表鬆散的沙質土壤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促進了沙地的形成和擴展。
前蘇聯援建鐵路時,將從呼倫湖到海拉爾西郊的樟子松林砍伐殆盡,使地表失去了森林的保護,土壤暴露在風吹日曬之下,加速了土地沙化的進程。
近年來,由於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且保護和建設意識淡漠,過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墾殖活動增多,導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壞,土壤結構變得鬆散,固定沙丘活化,風蝕坑出現,使呼倫貝爾沙地的沙化形勢日益嚴峻。
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呼倫貝爾沙地逐漸形成並不斷演變,2010年後,其已上升為我國第四大沙地,不過經過近年來的治理,沙地面積已有所縮減,沙化趨勢得到一定遏制。
呼倫貝爾沙地沙帶分佈廣泛,大致可分成三條大沙帶,北部沙帶位於海拉爾河南岸古河道兩側;中部沙帶分佈最廣,為寬闊的沙丘起伏的波狀沙地;此外,伊敏河中下游沿岸、烏爾遜河東岸、呼倫湖東岸和西南岸及海拉爾西山等地,也有零星沙丘分佈。
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固定沙丘佔沙地總面積的73.5%,半固定沙丘佔22.2%,流沙僅佔4.3%。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多數為蜂窩狀和梁窩狀沙丘及灌叢沙地、緩起伏沙地。
沙丘高度一般在5-15米,沙丘間普遍有廣闊的低平地,寬幾十米到幾百米,甚至1千米以上,丘間低平地上分佈有風蝕窪地,還常常附加有風蝕殘丘。
土壤含沙量較大,一般多為中、細沙,但在西南部出現礫面化現象。風沙土主要分佈在沙帶及其週邊的沙質平原上,在固定風沙土中,發育著有機質含量較高的黑沙土,在河泛地及湖泊周圍有草甸土、鹼土及鹽土等。
呼倫貝爾沙地河流湖泊眾多,較大的河有海拉爾河及其支流伊敏河、輝河等,還有烏爾遜河、克魯倫河等,水生資源豐富,河流、湖泊、沼澤較多,水分條件優越。
在達賚湖東岸還有南北延伸的湖濱沙帶,伊敏河及其支流錫尼河等沿岸也有流動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佈。
東部為大興安嶺西麓森林草原植被,以白樺為主;中部為典型草原植被,建群種為大針茅、羊草等;西部仍屬典型草原植被,旱生性較強的克氏針茅、隱子草等佔優勢。
2004年國家公佈的呼倫貝爾沙化土地總面積130.52萬公頃,隨著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項目等重點工程,採取強化科技支撐,因地制宜,科學措施,加強監管,提高品質,治理與管護並重,廣泛開展防沙治沙宣傳等綜合措施。
后經治理,沙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草植被生長茂盛,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區植被蓋度達到75%以上,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現有沙化土地面積1819.01萬畝,較2004年呈現持續縮減,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到“整體遏制”的歷史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