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瘋狂的理論,宇宙自然選擇理論:宇宙是有目的的——製造黑洞
更新于:2025-04-02 13:41:23

宇宙不是為人類準備的。這是物理學近百年探索后越來越清晰的結論。

人類中心主義仍在頑強生長。就連在科學界,也體現在“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中:宇宙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無法存在來觀察它。

聽起來合理,實則循環論證。邏輯上站不住腳,物理上缺乏解釋力。

宇宙絕大多數區域是死亡地帶:真空、暗物質、黑暗能量和不可見的冷寂結構。生命能存在的地方,微乎其微。一個為生命“優化”的宇宙,不會是這個樣子。

更具殺傷力的批判來自玻爾茲曼。19世紀末,他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假設:在一個足夠大的時間尺度里,宇宙中的任何結構都可能隨機“熱漲落”而來。那麼,最可能出現的觀察者,不是人類,而是一個短暫浮現的“大腦”——擁有虛假的記憶、意識和感知——然後迅速消散。

這就是“玻爾茲曼大腦”的概念。

一個完整宇宙,恆星、星系、引力常數、精細調諧……都需要極高的熱力學代價。而一個孤立的大腦,只要一小片能量漲落就能實現,概率遠遠高於“整套宇宙”。

如果我們是玻爾茲曼大腦,整個人類知識、科學、歷史,都是虛假的。

卡羅爾直接否定了這種可能性。他的理由非常物理:如果我們是隨機波動出來的意識體,那我們的大腦內容也是隨機的;我們無法信任知識;而如果無法信任知識,科學自我否定。

因此,任何允許玻爾茲曼大腦成為主流觀察者的宇宙模型,必須是錯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構建一個既避免人擇原理陷阱,又能避開玻爾茲曼腦悖論的宇宙模型?

李·斯莫林在1990年代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框架:Cosmological Natural Selection(CNS),宇宙自然選擇理論。

這套理論把宇宙當作繁殖系統。繁殖的方式是製造黑洞,每一個黑洞,都可能孕育一個“子宇宙”。黑洞不是墳墓,而是子宮。在這個框架下,宇宙的“成功標準”不是產生生命,而是產生最多的黑洞。繁殖力強的宇宙,其“基因”在黑洞中被複製、傳遞。

這聽上去像是達爾文主義在天體尺度上的延伸。但它確實能解釋許多困擾宇宙學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如此大?為什麼引力是吸引性的?為什麼星體多是球形?為什麼暗能量常數那麼小?為什麼宇宙的演化速度剛剛好,既沒有迅速塌縮,也沒有膨脹到粒子無法結合?

答案是:這些結構有利於黑洞的形成和分佈。

黑洞的孕育需要時間、氣體密度、結構複雜性。宇宙必須擴張到一定尺度,星系形成,恆星塌縮,才能製造出“高品質黑洞”。

我們的宇宙做到了。

而一些暗能量極高的宇宙,理論上可以真空漲落出大量“隨機黑洞”,但這些黑洞不含“複製母體結構”的資訊。它們不穩定,不可控,不具繁殖力。就像生物體隨機生成DNA,生下來不是死胎就是畸形。

而CNS中的黑洞,是有“基因”的。

黑洞之間看似相同——品質、電荷、自旋——但如果考慮量子引力機制,形成過程可能決定“內部宇宙”的物理常數與結構。這意味著只有特定路徑下形成的黑洞,才會孕育出“可再繁殖的子宇宙”。

這一點對玻爾茲曼大腦構成致命打擊。因為玻爾茲曼大腦來自隨機漲落,不攜帶“有效資訊”——它不能產生下一個大腦。它們沒有譜系,無法構建演化鏈。

而CNS模型中的宇宙,有譜系,有遺傳,有適應性。它不是偶然,是演化。這也從反方向解釋了為何宇宙沒有用更簡單的方式製造黑洞——比如一開始就設定極高的密度、暗能量強到直接真空塌縮。那樣的黑洞沒有穩定的起源結構,無法穩定繁殖。

CNS框架裡,穩定性和信息拷貝機制,比數量更關鍵。我們所處的宇宙,不是最簡單的,也不是最短命的,但可能是最“高效繁殖”的。

它不是為人類準備的。不是為生命調試的。只是,生命恰巧在這套高效機制運行時,找到了容身之處。

不必高估自己,也不必幻想目的。

宇宙正在以黑洞為節點,完成自我複製。我們,不過是中途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