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車工到護理員16位鋼鐵產業女工找到新方向
更新于:2025-04-02 22:10:13

16位從鋼鐵行業走出的產業女工找到職業發展新方向,共同托起養老生命線

從行車工到護理員,“我們選對了!”

她們曾是颯爽英姿的寶鋼行車工,在高空中操控龐然大物,每天吊運幾百公斤重的物料。而今,她們轉型做養老護理員,照料老人起居、看護老人安全、協助老人活動與康復。

經過幾年磨鍊,16位從鋼鐵行業走出的產業女工,在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以下簡稱“市三福院”)找到了職業發展新方向。

“全都能做”

“我在鋼鐵行業工作了十多年,每天都是在十幾米的高空中度過的,工作時高度緊張。”“75後”何洪菊向記者比畫駕馭行車時起吊、運輸、放下的動作。“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這個工作不可能長久地做下去,那我還能做什麼?”步入不惑之年後,何洪菊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方向。

2019年,市三福院招聘護理員,何洪菊和其他4名行車女工報名后順利入職。那一年她43歲。

“20年前,當我第一次爬上三層樓高的行車操作室時,內心是恐懼的。轉行後,當我第一次為老人清理排泄物時,內心是抗拒的。”何洪菊說,當時聞到刺鼻的氣味,自己的雙手不由自主地抗拒,心理調試了幾秒后,她終於伸手處理。

較之排泄物,老人的離世是更大的考驗。去年一個夜晚,有位老人突發疾病,醫生竭盡全力也沒能搶救回來。正在上夜班的何洪菊看著自己朝夕相處、精心照護的老人離開人世,萬分悲傷。可作為護理員,她的當務之急是為遺體更衣。“幫老人更換尿布我不怕,髒活累活我也不怕,可這件事我真的怕啊!”此時,何洪菊想起了她第一次鼓足勇氣攀上十幾米高的行車操作室時的情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條件是,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何洪菊終於克服了內心的恐懼,為遺體進行更衣等操作。

“工匠傳人”

2016年,鋼鐵產業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工人們開始面臨轉型發展和就業選擇的雙重壓力。何洪菊的轉行帶著幾分“偶然”,而同為行車女工的付海豔卻是有備而來,“我覺得養老行業發展前景不錯。”

2021年,為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付海艷開始備考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證。對於僅有初中文憑的付海艷來說,大量的養老護理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術如同橫在眼前的一座大山。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如願以償獲得證書,並於2023年9月入職市三福院。

因為是“帶證入職”,且有不俗的面試表現,付海艷得到了全國技術能手、上海工匠、市勞模黃琴的關注。入職僅一個月,她就被黃琴收為徒弟,成為“黃琴工作室”的一員。在工作室,她跟著師傅學習如何進行高效護理、如何與老人及家屬有效溝通等,專業技能快速提高。師傅有時會“查崗”,在一旁觀察她為老人翻身的動作是否標準,再逐條指出動作的疏漏點。在黃琴的帶教下,付海豔迅速成長,成為所在工作區域的業務骨幹。

“像親人一樣照護他們”

從鋼鐵企業轉行到養老機構,雖然兩個行業的專業技能截然不同,在轉行6年的何洪菊看來,兩者都需要責任感、耐心和細心。

“你面對的是一群老寶貝,他們把我們當作親人,我們也要像親人一樣照護他們。”採訪時,陳友梅的手機響了,原來她照護的一位老人醒來時沒看到她,就急著給她打電話。陳友梅提到一位80多歲的老伯,他剛從其他院裡轉過來時有些萎靡,身上有壓瘡、鼻飼吃流食,要求也挺多。老伯的女兒對陳友梅也不太放心,前來探望從來不預約,都是搞“突襲”。在陳友梅的細心照護下,老人的壓瘡沒了,精神狀態好多了。看到老爸的變化後,老伯女兒對陳友梅說,“我知道我父親很難‘弄’,你真的辛苦了!”

如今,16位轉行的鋼鐵女工中已有9人獲得養老護理員中級資格證書,成了市三福院養老護理隊伍中不可小覷的新力量。她們說:“從‘把握行車操縱桿’到‘托起養老生命線’,職場轉型,我們行業選對了!”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海燕)

(責編:嚴遠、軒召強)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_社會】

訓訌起源與傳播形態
訓訌起源與傳播形態
2025-03-26 03:47:39
30萬余元,保住了!
30萬余元,保住了!
2025-03-26 03:48:21
1951年以來最暖!
1951年以來最暖!
2025-03-26 03: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