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何女士(化名)
患有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長期服用“羥基脲” ,
導致回盲腸末段潰瘍反覆發作,
歷經多次誤診后,
最終在泉州市第一醫院感染病科
余雪平博士團隊的説明下,
確診為 罕見的羥基脲相關併發症 。
目前全球僅報導過4例同類病例,
此病例為第5例 ,
對提升臨床醫生鑒別診斷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近日,這例罕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在國際期刊《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上發表。
據介紹, 2011年8月,何女士被診斷為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此後長期規律服用 “羥基脲”,一周兩次 。
從2016年至2021年間,何女士 先後多次因腹痛前往醫院就醫 。腸鏡檢查提示回盲腸有大片不規則潰瘍,醫生最初懷疑是克羅恩病,然而對症處理后病情並無改善。
隨後患者轉至省級醫院,再次完善腸鏡檢查后,醫生考慮為腸結核,並予以抗結核等治療, 但何女士的腹痛依然反覆出 現。
2021年12月,何女士又一次因腹痛就醫。通過電子結腸鏡檢查發現,其回盲瓣旁不規則潰瘍面積較之前更大。在住院治療期間,何女士 出現反覆發熱癥狀 ,隨後轉至泉州市第一醫院感染病科。
醫生注意到,何女士發熱時間呈波狀發展: 無熱期持續3至4 天后,體溫升高,兩三天后又下降,且如此反覆多次 。 這一發熱線剛好與她 一周兩次口服“羥基脲”的時間相吻合 。 同時,何女士還出現了 口腔潰瘍及皮膚乾燥癥狀 。
經過反覆查閱大量資料,並分析何女士此前的病情, 余雪平博士 團隊與醫院 血液科、消化內科等多學科 進行討論後,考慮其發熱、盲腸潰瘍及皮膚表現等癥狀 是由服用“羥基脲 ” 所致 。隨即建議何女士暫停服用羥基脲,並對其他癥狀進行相應處理。
不久之後,何女士 發熱、腹痛、口腔潰瘍及皮膚乾燥 等癥狀均有明顯好轉。半年之後複查腸鏡, 提示何女士回盲部潰瘍明顯縮小,且沒有腹痛等不適癥狀 。
專家提醒:警惕藥物性腸潰瘍誤診風險余雪平博士指出, “羥基脲 ” 相關黏膜損傷常見於口腔 ,而腸道病變極為罕見。由於回盲部也是腸結核、克羅恩病的高發部位, 所以在臨床上極易誤診 。他建議長期服用“羥基脲 ” 的患者,若出現 腹痛、腹瀉、口腔潰瘍等癥狀 ,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該病例的發現為全球臨床醫生提供了重要的診療參考 ,提醒在鑒別回盲腸潰瘍病因時, 需綜合評估患者用藥史,避免漏診藥物性併發症 。目前,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探索羥基脲致腸道損傷的分子機制,以期為精準診療提供依據。
更多用藥問題
可以上 “ 福建衛生報健康+ ”小程式
1V1免費諮詢三甲醫院藥師
↓↓↓↓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鴻鵬
通訊員:呂培聰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分享 收藏 點讚 在看【來源: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