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造車”大省,正在集體崛起
更新于:2025-04-02 10:20:06

安徽成功登頂,湖南、河南衝進前十

2025年剛一開始,汽車產業版圖即迎來大洗牌——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2月各省份汽車產量數據,廣東從去年全年第1的位置降至第2,重慶從第3滑到第5,上海則從第6大幅跌至第12位。

與這些傳統汽車產業大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部“造車軍團”表現亮眼:安徽力壓廣東,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均躍居全國第1,堪稱歷史性突破;在比亞迪等車企加持下,湖南、河南汽車產量增幅也明顯高於其他省份,雙雙衝進全國前十。

隨著新勢力加速崛起,中部省份正重塑著全國汽車產業格局。而在皖湘豫突飛猛進的同時,同處中部的傳統“造車大省”湖北則略顯失意,被擠出全國十強。

在新能源發展浪潮下,一兩個月的短期數據當然很難說明長期趨勢。我們更關注的是,此消彼長之間,各省份汽車產業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01

安徽登頂

“今天的安徽,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大省、創新大省、進出口大省、汽車大省。”不久前,在參加2025徽商大會活動時,知名徽商企業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如此表示。

數據顯示,1—2月,安徽汽車產量44.48萬輛,同比增長21.3%,佔全國比重9.99%;新能源汽車產量23.43萬輛,同比增長132.1%,佔全國比重12.89%。兩項數據雙雙超過廣東,居全國第一,這在安徽汽車產業發展史上尚屬首次。

對此,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當前,安徽的汽車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鏈的優勢比較明顯,使產業綜合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

攤開安徽汽車產業地圖,這個既不臨海、又非傳統工業重鎮的中部省份,如今已集聚奇瑞集團、蔚來汽車、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江汽集團、合肥長安、漢馬科技7家整車企業,擁有2800家零部件廠商,動力電池產能達150GWh,可裝備300萬輛電動車,形成“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城市多點支撐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產業作為安徽特色產業之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起步。不過,相比其他省份,安徽汽車產業並沒有多少優勢,甚至一度出現產量大幅下滑。

2016年,安徽汽車產量139.12萬輛,位居全國第8。但此後,奇瑞、江淮等傳統整車企業銷量受挫,安徽汽車整體產量也逐年下滑。到2019年,安徽全省汽車產量為77.62萬輛,僅佔全國3.6%,在長三角地區也被江浙滬“包郵區”全面壓制。

正如汽車需要高超的換擋技術,汽車產業,同樣需要精準的換道時機。安徽的逆襲,正是一次押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

2020年,合肥政府引進彼時跌落谷底的蔚來,牽頭合肥、安徽、國投三級國資向其投資70億元。當時,有媒體報導,此前蔚來已和18個地方政府談過,但都以失敗告終。不久後,國內新能源市場爆發,蔚來成為明星企業,合肥政府的投資回報一度達到初始投資的5.5倍。

引進蔚來,手握江淮、蔚來兩家車企后,安徽省國資委又與大眾汽車集團合作,利用外資的電氣化戰略佈局和技術優勢,做強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

汽車分析師、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向城市進化論表示,安徽有較好的汽車工業基礎,與蔚來、大眾的戰略合作,進一步吸引產業鏈企業加入,打通上下游,這才有了如今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

“儘管安徽汽車產量超過了廣東,但在汽車產業的綜合能力上,安徽相較廣東還有較大差距。”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提醒,安徽相比廣東等汽車產業強省,在技術、品牌、綜合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02

“新銳”躍升

同為中部大省,湖南今年汽車產量亦增長迅猛,1—2月汽車產量達到22.78萬輛,同比增長235.49%,排名由去年全年第18位大幅提升至全國第8位,首次進入十強陣營。

湖南進位,最大動力正是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提升。今年1—2月,湖南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4.41萬輛,超過去年全年,位次也由第15位提升至全國第4位。

迅猛增長,源於幾家“鏈主”企業的牽引。長沙比亞迪基地,佔湖南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大頭”。湘潭吉利基地、長沙廣汽埃安工廠的投產,也是重要增項。目前,湖南有長沙比亞迪、北汽株洲、湘潭吉利、長沙廣汽埃安、中車電動、天際汽車等12家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形成了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專用車同步發展的格局。

湖南身後,河南同樣產量大增。今年1—2月,河南以22.21萬輛的汽車產量與北京並列,排名升至全國第9位。同期河南新能源汽車產量10.19萬輛,超過汽浙江(9.93萬輛)、重慶(9.71萬輛)、廣西(7.56萬輛)等省份,排在全國第8位。

河南汽車產業的崛起,也與引入比亞迪高度相關。比亞迪去年持續在河南加大投資,2024年,鄭州比亞迪整車產量達到54.5萬輛,同比增長169.8%。作為“鏈主”的比亞迪還帶動一批零部件企業彙聚鄭州航空港區,基本實現了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電動總成、空調、飾件、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

張翔認為,湖南、河南兩省“龍頭牽引+政策精準適配”的發展路徑表明,非傳統汽車強省也可通過綁定頭部企業、政策扶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

隨著湖南、河南等後起之秀的快速崛起,今年1—2月的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數據中,中部省份在全國十強省份中已佔據三席之多,頗有規模效應。

在曾剛看來,由於東部地區用地成本、用工成本較高,比亞迪等車企積極在總部之外的全國其他區域建廠。中部地區相比西部有更好的產業基礎,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資金等配套支援力度也比較大。多方面因素湊在一起,讓中部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成長。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聲音指出,湖南、河南高度綁定比亞迪單一車企,未來可能存在品牌依賴的問題。

對此,曾剛表示,汽車品牌的規模效應和擠兌效應明顯,一個地域以單一品牌為主,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普遍現象,從產業發展規律上說也是合理的。當然,地方政府需要做好風險監控,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提前干預。

03

搶佔身位

相比安徽、湖南及河南“蹄疾步穩”,同處中部的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今年1—2月,湖北累計生產汽車15.98萬輛,較去年同期減少6萬多輛,排名全國第13位,被擠出汽車十強省份行列。同期湖北新能源汽車產量僅5.36萬輛,明顯低於安徽、湖南、河南等省份。

在曾剛看來,湖北的跌落是傳統產業發展慣性使然,擔心發展新能源汽車會擠占原有的燃油車市場份額,導致過去積累的優勢變成了新能源轉型時的“包袱”。

此外,相較於安徽把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發展,湖北著力的產業較多,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援力度和聚焦力度相對不夠。在湖北“十四五”要構建的五個萬億級支柱產業中,光電子資訊居於首位,而湖北首個總產值突破萬億的汽車製造產業被放在第二位。

湖北顯然不甘於此。日前,湖北提出助力東風汽車今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100 萬輛、“湖北造”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邁上100萬輛台階的“雙百萬”目標

發展機遇稍縱即逝。根據盤古智庫近日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趨勢研究,當前,中國汽車產能佈局正加速從分散式擴張向區域集群化演進,城市經濟在汽車產業佈局的調整中,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

眼下,中部各個省份仍在加快重構汽車產業鏈,力圖在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關鍵期、視窗期搶佔領先身位。

今年初,《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2025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智慧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圍繞自動駕駛感知、開放道路運營管理、AI大模型、人機交互、車聯網量子安全通信等,開展標準研製工作。根據安徽“十四五”汽車產業規劃,到2025年,力爭全省汽車產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省內企業汽車生產規模超過300萬輛。

河南則圍繞龍頭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鏈。今年2月,一場關於中原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生態建設的會議在在鄭州航空港區舉行,27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涉及電池研發生產、汽車零部件製造、智慧網聯技術、汽車租賃等多個領域。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今年將支持比亞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業擴量提質,力爭整車產量200萬輛、新能源汽車140萬輛。

而根據《湖南省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湖南力爭到2025年,汽車產量突破15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00萬輛以上。

在各省份爭相加碼的同時,曾剛也提醒,全國汽車產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要轉向規模和效益並重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體系,提升產業發展的穩定性。

記者|劉旭強

編輯|金冥羽 杜波

校對|陳柯名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307784385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

綠電概念反覆活躍
綠電概念反覆活躍
2025-04-01 12: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