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榮
在海拔1063米的四座樓山山頂,置身“北京平谷四座樓麻核桃生產系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區和“四座樓自然保護區”,面對著那兩座明長城烽火臺,一覽山、水、林、田、湖、村渾然一體的巨集闊壯麗景觀,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獨特價值。
平谷核桃人工栽培始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種植核桃的地區之一。明清時期,平谷核桃種植極為興盛,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說“胡桃一名,《開寶本草》始有著錄,北方多有之”,清代陳淏子《花鏡》也記載“胡桃一名羌桃,萬歲子……殼厚需重槌乃破者名山核桃,產燕、齊”。四座樓保護區內,300—500年樹齡的原生麻核桃古樹10余棵,100—300年樹齡的古樹150余棵。
其實,在地質年代的第三紀和第四紀,中國已有6個胡桃屬植物種分佈。180010,000 年前,我國已經生長著野生胡桃,並進行著漫長的自然進化。7300年前,我國先民開始採集、使用胡桃,2000多年前開始人工種植栽培。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胡桃種,助推了中國胡桃的人工種植。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與千百年來的人文化育,孕育了獨一無二的平谷四座樓麻核桃。在四座樓山區的8個鄉鎮,形成了一個以生產文玩核桃為特色,文玩核桃與食用核桃、野生核桃共生並存的農業生產生態系統。該遺產地核心區位於平谷區熊兒寨鄉。這裡的麻核桃樹是中國古代良種選育與嫁接技術的“活化石”。古人採用播種、嫁接等技術,用野生麻核桃進行繁殖。接穗選擇、採集、剪截、蠟封技術,插皮接、貼芽接等嫁接方法,選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術,代代傳承,成就了今天獨特的核桃種質資源庫。人們把食用核桃的種子、枝芽、樹苗植於山林中,與山核桃樹串花雜交,自然變異,豐富了核桃品種,產出了“四座樓”獅子頭、老悶尖、大肚彌勒三道筋、金剛獅子頭等優質文玩核桃品種,形、神、氣、質皆備,異彩紛呈。這裡產出的麻核桃“冬不涼,夏不躁”,色澤如瑪瑙,光華似琥珀,溫潤賽美玉,名之為“文玩核桃”。
“玩”似乎是衣食無憂后的消閒,是物質基礎支撐的奢侈消費,其實不盡然。古代先民在艱難的生產、生活、生存中,慶祝豐收的快樂、分享生活的喜悅,都會“玩”一把。歲末年初人身上背一捆成熟的穀子那叫“年”;新石器時代磨石鑽孔穿線掛在脖子上是“項鍊”……核桃當然也可以成為手串、項鍊、掛件、耳墜,成為承載審美的賞玩物件。
野山核桃、食用核桃、文玩核桃,天地人和合共生;物質需求、精神追求、產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相得益彰。如今,熊兒寨鄉“四座樓”文玩核桃品鑒會,也成為人們觀賞、購物、品美食、住民宿等文旅體驗的盛會。
一枚核桃,盤出了生活的滋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