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迪·哈拉奇
沙迪·哈拉奇在大馬士革的家中展示自己製作的皮影人偶。本報記者 薛 丹攝
我是一名敘利亞皮影戲表演藝人。薄如蟬翼的牛皮人偶,幕後躍動的靈動光影,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人生。
皮影戲在敘利亞是一門傳統藝術。藝人們操控手工製作的木偶,隨著口述劇本和音樂,在半透明的簾幕後做出相應動作,由後方的燈光投影到螢幕上。皮影戲通常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身邊的故事,對很多敘利亞人來說,觀看皮影戲如同喝茶一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大馬士革一個皮影戲表演世家,我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皮影戲表演藝人。我從小就與皮影戲結緣,那些經典劇碼早已爛熟於心。15歲開始,我便跟著父親學習製作人偶,把牛犢皮剪成人偶形狀,以天然植物颜料染色,還設計了自己專屬的“故事箱”。18歲,我第一次登臺表演,開啟了與皮影戲做伴的人生。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後,皮影戲行業受到很大衝擊,我們一家被迫遷往黎巴嫩。迫於生計需要,我在建築工地上貼瓷磚。有一次,包工頭打量了我一番,說:“你這雙手不像是幹苦力的手。你以前在敘利亞是做什麼的?”我拿出手機,播放了一段自己表演的皮影戲視頻,他恍然大悟,併為我無法操持舊業而遺憾。
儘管生活艱難,我始終沒有放棄皮影戲。家人在黎巴嫩逐漸安穩下來、無溫飽之虞後,我便第一時間找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貝魯特辦事處,表達了希望發揮一技之長的意願,最終如願受邀為黎巴嫩一所接收敘利亞難民兒童的學校表演皮影戲。我記得演出當天,隨著燈光亮起、人偶擺動,現場一片安靜,孩子們聚精會神,充滿好奇與期待。我指揮人偶向大家問好,有久違的親切感。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演出中,我和孩子們都忘卻了戰亂,在皮影的世界里體驗純粹的快樂。
2018年,敘利亞皮影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敘利亞政府開始著力保護這門日漸衰落的傳統藝術。我感到振奮,也燃起了重振皮影戲的熱情。那一年,我謝絕了到歐洲演出的邀請,義無反顧回到大馬士革,立志把皮影戲撿起來、傳下去。我在政府的支援下開辦了皮影戲培訓班,向包括自己兒子在內的20余名學生傳授技藝。為了能讓這門藝術與時俱進,我和學生們創造了一些新的人物角色並投入演出。新一代皮影戲表演藝人每天都在成長,讓我對未來滿懷希望。
境況變遷,人生起伏,我始終堅守在皮影戲的舞臺上。我的父親於2014年9月辭世,去世前他曾對我說:“皮影戲養活不了你,另找一份職業吧!”但時至今日,我慶幸自己沒有放棄這門技藝。生活不易,但想起那些關節靈活的小小皮影,像極了我們在並不如意的命運面前倔強掙扎的模樣,我便又充滿力量。作為這個皮影戲家族的第三代傳承人,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敘利亞皮影戲表演藝人的名聲和一輛載我去演出的摩托車,就是我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
皮影戲不僅是技藝,更是我對生活的回答。我會繼續用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講述觸動人心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受皮影戲的魅力,也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2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