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職業諮詢客戶給我留言:“辭職一年了,本來是想著休息一下再找工作,結果現在發現自己根本不想回去上班了。”
當今,確實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不如意,從而徹底放棄外出工作,總是宅在家裡。短期看,似乎生活沒有什麼問題,但長遠考慮,一個人如果長期不參加工作,真的是很容易廢掉。正如網路上的一句流行語“廢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閑著”。
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穫。以下,給大家幾個建議:
梳理職業目標:靜下心,梳理一下自己過去的成就、優勢、興趣,尋找突破口。注意,並不是熱門的崗位、行業就一定適合你。只要找到真正喜歡適合的工作,人的動力就會被激發,也更容易拿到結果。
不要脫離實際:很多人在辭職后,會選擇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但實際上,這種快樂並非來自日常生活,而是通過金錢搭建起來的。這種快樂很短暫,副作用也會很大,比如,財務危機、高興過後的迷茫。所以,盡量先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平靜的快樂,比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與朋友交流心得,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拓展求職管道:多問問身邊人,看看能不能內推,好的工作崗位一般是先在公司內部推薦,內推找不到合適的候選人,才會放到市場上。人一直窩在家裡,會意志消沉。不妨試試兼職,至少和社會保持一個連結。
發展個人事業:不想上班,就需要有不上班也能持續賺到錢的事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能、優勢、經歷、過往的高光時刻,去思考自己能為哪類人群解決什麼問題。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己的工作無意義感。
保持良好心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結識新朋友;多關注一些正能量的事物,比如,閱讀勵志書籍、觀看勵志電影等;也可以嘗試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無論是選擇回歸職場,還是轉向自由職業,都沒有絕對的對錯。關鍵在於你是否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已經嘗試過辭職、失業,甚至轉型嘗試新工作,並且感到更有活力、更有滿足感,那麼,或許你已經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最後,不妨聽聽莎士比亞的一句話:“生活的意義在於你自己給它的定義。”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