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浩瀚宇宙中,那些點點星光背後,是一場怎樣的命運較量?
當我們仰望星空,是否意識到地球的幸運,是無數星球失敗后的“倖存”...
BBC這次把鏡頭抬向天空,用一部名為《行星》的紀錄片,帶我們穿越46億年的宇宙時光,探尋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每一集都堪比好萊塢大片,美得讓人窒息...
一共只有五集,目前IMDb 9.0分,豆瓣 9.6分。
這不僅是一部視覺大片,更是一堂精彩的宇宙課,帶給你豐富的天文知識。
片子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太陽系里的那幾個“離家近”的星球。
故事一開始,鏡頭把我們拉回46億年前,太陽剛剛誕生的時候。
當時的太陽系還沒有行星,只有一堆塵埃和氣體。
後來,這些物質開始聚合,慢慢形成了最早的岩石,然後是“星球的胚胎”,最終誕生了我們熟悉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聽起來像是四兄弟,命運卻完全不一樣。
水星本來位置不錯,結果被一顆巨大的天體撞飛,撞得連外殼都沒了,成了“裸奔的星球”,離太陽近到白天430℃,晚上零下170℃。
金星起初也不差,可能還曾經有過海洋。但後來太陽越來越亮,溫室效應徹底失控,它就變成了一個超級高壓高溫的“地獄星球”。蘇聯的探測器上去,不到兩個小時就被融化了。
火星也曾濕潤宜居過,可它太小了,留不住大氣,水全都蒸發到太空中,最後成了現在這副荒涼模樣...
而地球呢?
體積剛剛好,離太陽也不遠不近,像是命運開了個玩笑,又像是牠偷偷偏心了一下。
我們因此有了大氣,有了海洋,有了生命,甚至後來發展出了文明。
但紀錄片告訴我們,這一切,其實都不是永恆的。
太陽正在慢慢老去。
有一天它會膨脹成紅巨星,首先吞掉水星和金星,地球雖然可能暫時倖免,但也會逐漸走向冰封。
整顆太陽系都難逃被改寫的命運..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流浪地球》?
不過《行星》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路,科學家發現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有厚厚的大氣層,還有有機成分,也許未來它能成為“第二個地球”。
此外,這部紀錄片不僅畫面美得像壁紙,解說也特別走心。
由英國“搖滾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擔任旁白,他講起這些星球,就像在講一場星際家族劇,有愛恨、有競爭,也有遺憾...
最打動我的,是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告訴我們一件事:
地球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它能“活下來”,能孕育生命,只是因為無數偶然湊到了一起。
而我們,正好生在這個視窗期,看到了這場奇跡。
所以當我們還在為日常的瑣碎焦頭爛額時,其實可以偶爾抬頭看看星空,想一想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尺度。
人類真的很渺小,但我們活著、感受著、思考著,這本身就已經是宇宙里最偉大的奇跡。
如果你喜歡科幻、天文,或者只是最近有點累,想找個理由重新愛上這個世界,那就去看看《行星》吧。
它不會教你逃避現實,但它能帶你飛出地球,站在整個太陽系的角度,重新看清“活著”這件事,有多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