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後,為什麼有人精力充沛,你卻累得不想動?
更新于:2025-04-03 06:46:36

騎完車,有人神清氣爽,幹勁十足;你卻癱在沙發上,一整天都不想動。這種“同騎不同命”的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你的身體在騎行中消耗了什麼?

騎行是一項耐力運動,身體主要消耗糖原和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如果騎行強度較低,身體更多依賴脂肪供能,結束後不會覺得特別疲勞;但如果騎得太猛,糖原消耗殆盡,血糖驟降,就會感到精疲力盡,甚至頭暈無力。

騎行后的狀態,取決於你的“能量管理”

在進行騎行這項充滿活力與挑戰的運動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思考一個關鍵問題:有沒有吃對食物??

飲食的選擇對於騎行體驗和身體狀態的影響不容小覷。研究表明,當我們空腹騎行時,體內可用的能量原本就處於匱乏狀態。這就好比一輛汽車在油箱幾乎見底的情況下上路,行駛的距離和性能必然大打折扣。想像一下,一位騎行愛好者清晨匆匆出發,未進食任何東西,在騎行的過程中,身體很快就會耗盡儲存的糖原,導致能量供應不足,騎行結束后便會感到極度虛弱,甚至出現虛脫的狀況。

還要關注騎行過程中有沒有及時補水。

水分在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研究發現,缺水會致使血容量顯著下降。一條河流失去了足夠的水流,心臟這個強大的泵在輸送血液時也會變得異常艱難。比如在炎熱的夏日,長時間騎行卻未及時補充水分,身體會因為缺水而出現疲勞、乏力的癥狀,整個人也會更容易感到疲倦不堪。

此外,騎行強度是否適合自己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要點。

如果每次騎行都毫無保留地拼盡全力,身體的修復機制將難以跟上節奏。從長遠來看,這就如同過度拉伸的彈簧,失去了回彈的能力。長期保持高強度的騎行,而不給身體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和修復,身體只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疲勞感也會不斷累積,最終導致身體越來越累,甚至可能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無論是騎行前的食物選擇,騎行過程中的水分補充,還是對騎行強度的合理把控,都直接關係到我們的騎行效果和身體健康。只有充分重視併合理安排這些方面,才能讓騎行成為一種愉悅且有益的運動體驗。

學會讓騎行變成“充電”而不是“透支”

• 適當降低強度,別次次都追求速度和爬坡,把一部分騎行時間留給輕鬆的節奏。

• 騎行后補充碳水+蛋白質,比如香蕉+牛奶,説明肌肉恢復。

• 保證充足睡眠,因為騎行后身體需要修復,睡得好才能精力滿滿。

同樣是騎車,掌握好節奏和補充策略,你也能成為那個越騎越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