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為期五天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閉幕。在當天的重大成果專場發佈會上,19項科技成果重磅發佈、5項重大專案落地簽約,展現了我國在前沿科技引領、開源開放合作、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的成效。
百余台機器人現場服務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設置了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發佈、前沿大賽、配套活動等五大板塊、128場活動。其中平行論壇60場。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在做論壇總結發言時介紹,年會期間包括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獲獎者在內的1000余位嘉賓發表精彩演講,335個外國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和機構,29個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252所國內外高校,304家創投機構,千余家科研機構和近萬家科技企業參與。
總體上看,本屆論壇年會國家級平臺作用進一步增強,科技部等12個國家部委牽頭主辦了21場平行論壇,占論壇總數的1/3。國家自然基金委首次在論壇發佈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部重磅發佈《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工信部啟動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行動,國務院國資委發佈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十條倡議,中國農科院發佈了ARC生物耦合技術,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支持發佈的商業航太保險共同體等成果,充分發揮了論壇的國家級平臺功能作用。
論壇年會充分展示中國科技的原創力量,開幕式上的重大科技成果發佈還首次展示“天工”“長安鏈”“RISC-V處理器核”等北京重大開源成果。理想汽車自研操作系統、銀河通用的具身智慧智慧藥房解決方案等重要創新成果集中發佈,充分表現了包括民營科技企業在內的北京各類創新主體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年會首次大規模組織130余台機器人在迎賓、交流、主持、表演等多場景提供服務,機器人科技秀火爆出圈。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集中展示490多項前沿科技成果,其中首發首展專案130餘個,包括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太、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合成生物製造、創新藥與高端醫療器械等前沿科技領域。
年會還推動成果轉化落地,取得更多實效。設立投資北京服務台和洽談區,舉辦17場區長會客廳、15場科技園區行等特色活動,給參會嘉賓提供各類諮詢對接服務1000餘次,促成各類招商合作簽約269項。
科技成果服務大眾生活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重大處處長張東玲介紹,本次論壇發佈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很多服務民生的科技成果,體現了科技向善的價值,有力支撐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如,“北腦一號”智慧腦機系統,通過將微小的治療儀器植入患者大腦皮層,就能夠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實現自主活動,或者幫助語言障礙患者重新“開口說話”;手機AI智慧體,像一個智慧助手,不需要我們去自己執行煩瑣的手機操作流程,只需要下一個指令,它就可以自動去訪問手機的不同app,進行自主操作,幫助我們一鍵搞定每一個生活需求。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所長、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羅敏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今年初,他們聯合北大第一醫院、宣武醫院、天壇醫院,針對脊髓損傷、腦卒中等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開展精細運動解碼,以及漸凍症導致的言語障礙開展中文言語解碼,取得重大臨床進展。植入“北腦一號”的首批三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設備有效通道數達98%以上。其中,在宣武醫院完成手術植入的,是一位漸凍症導致的重度構音障礙患者,術后3小時左右的數據訓練,已能解碼60多個常用詞,輸出如“我想吃飯”“請幫我找醫生”“我想出去散步”這樣的短句子。隨著訓練深入,有望解碼輸出患者任何想說的話,速度達到每分鐘80字以上,相當於為患者重建交流的能力。
北京新一代液氫重卡亮相
在面向經濟主戰場發佈的重大成果中,北汽福田最新研製的下一代智慧網聯液氫重卡的發佈,標誌著我國在液氫燃料重卡領域實現從關鍵部件到整車系統的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其超1000公里續航能力不僅刷新行業標杆,更直接推動氫能在道路交通領域應用場景從區域倒短場景向中長途幹線運輸跨越。
北汽集團首席科學家、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志東介紹,這款產品預計在2026年投入示範運營,積極為我國探索出零碳幹線運輸的解決方案,為實現“雙碳”戰略貢獻交通運輸行業的力量。液氫重卡集23項行業首創技術於一身,圍繞液氫特性,突破了液氫重卡集成關鍵技術、300kW高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車載液氫儲氫系統等關鍵技術。在液氫儲氫系統方面,開發安全可靠的車載液氫系統,車載液氫儲氫系統相對氣氫而言體積和重量降低三分之二,加注速度可達10kg/min以上,真正解決了車載儲氫量不足、加註效率低的難題,規模化應用后單公斤儲氫成本會大幅度降低,是未來儲氫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
秦志東表示,液氫體積儲氫密度較高,適用於長途高速幹線物流場景。液態氫純度高,可提高燃料電池使用壽命。液氫加注速率快,降低了使用者補能時間,提高了用戶運輸效率。“液氫加注為低溫液體加註,能耗低。高壓氣態氫加注在高加注速率情況下,需要進行加註預冷,隨著壓力的提升,能耗進一步增加。”他認為,未來液氫在制-儲-運-加環節綜合成本低於氣氫,整車能耗成本將與燃油車基本持平,用車成本更具競爭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