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叛逆不是病?0 - 12歲家長要注意這些
更新于:2025-04-01 00:10:24

家庭情感支援的缺失如何影響青春期行為

劉阿姨一臉焦慮地坐在我面前,手中的紙巾已經被捏得濕透。"

我兒子最近真是讓我頭疼得不行,成績一落千丈,還總跟我頂嘴。

他最近還說什麼要離家出走……"她長嘆一口氣。

這是我這個星期遇到的第三個因為青春期孩子問題來諮詢的家長。

在我看來劉阿姨兒子的叛逆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他小時候的經歷。

很多家長會驚訝於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性格的變化,仿佛昨天還是貼心的小棉襖,今天就成了對著乾的刺蝟

但其實,這些變化早在孩子童年時期就埋下了伏筆

我遇到一個諮詢案例中的男孩,他初中結束就輟學了

採訪中我瞭解到,這個孩子在0-12歲期間,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很少見到父母

他說:"要是小時候他們能多看我一眼……"這句話像針一樣刺痛我的心。

原來,青春期的很多問題在孩子幼年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學齡前自主性對青少年抗壓能力的影響

我的同事李教授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把一群5歲的小朋友分成兩組,A組家長總是在孩子拼圖時糾正:"這裏應該用藍色。"

而B組家長則讓孩子自由發揮,誇獎說:"你選的粉紅色真有創意。"十年後,李教授對這兩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B組孩子較之A組,更積極嘗試新事物,更願意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孩子在學齡前形成的自主性對他們未來應對壓力的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就像別人的孩子做過什麼美術作品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正確的”或“錯誤的”,這些正面的體驗讓他們對自己的選擇充滿信心。

劉阿姨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學習成績不好就會被批評,久而久之,他對每次考試都充滿壓力,認為自己永遠做不好。

這種壓力會積累,在青春期時爆發出來。

過早透支學習熱情與青春期反叛的關係

去年我遇到一個特別的案例:李女士帶著厚厚的補習班收據來找我,滿臉愁容。

她的兒子小宇六年級時突然開始翹課,每天躲在衣櫃裡玩手機。

深談之後,我才知道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就被逼著每天“7-11”地生活——早7點出門晚11點歸家,週末還要趕三節奧數班。

有一次我讓小宇畫出“理想的家”,他畫了一個正在噴發的火山那是他內心世界真實的寫照

過早透支孩子的學習熱情,只會在青春期引發以叛逆的方式集中爆發。

蒙台梭利曾警告過“過早透支學習熱情的孩子,終將在青春期用叛逆來討債。”

所以,與其逼迫,不如多多鼓勵孩子在學習之外的發展。

家長們要懂得適時放手,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避免讓他們學習倦怠

關鍵養育階段與孩子成長的密切聯繫

某重點小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58%的高年級學生有“橡皮綜合症”,即寫作業時反覆擦拭直至紙張破損。

背後的原因在於家長的不當督促。

很多家長認為嚴格要求等於高標準,這其實是個誤區

持續高壓會抑制孩子前額葉的發育,阻礙他們的內在驅動力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父親是工程師,他檢查兒子的作業就像質檢產品。

當孩子考了92分時,他第一反應總是問:“那8分怎麼丟的

經過我的建議,這位父親改變了溝通方式,他開始用“成長型對話”,比如:“這次應用題全對了,上次你還說特別難呢!

這種交流方式讓孩子更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而不是害怕犯錯。

實際上,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不應以追求完美來要求他們。

反而應該關注他們在探索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這種鼓勵精神,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出更多勇氣和信心

當我們重溫這些成長細節時,會發現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緊扣著家庭教育的點滴灌溉。

事實上,青春期從來都不是突然變故,而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

正如心理學所言:青春期的叛逆,不是任性,而是童年教育質量的檢驗期

結尾:

在教育孩子這條漫長的路上我們應做的是守護和陪伴,而不是打壓和約束。

好的教育,就像園丁細心栽培花草,澆水、施肥除草,讓孩子在正確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或許,我們每個家長都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給了孩子充足的陽光和雨露

是否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了那雙溫暖的手?

也許,答案就在我們每一個細微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