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普遍存在一種觀點:為了減少代謝產物和減輕腎臟負擔,應該多休息、少活動。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少活動的養生方式在降低代謝產物的同時,也可能導致人體功能衰退,表現為心臟功能減退、心排血量減低、心率和血壓不穩定、肺活量變小、吸氧量降低、消化功能減退等,反而對病情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慢性腎炎患者在疾病緩解期應進行適量的運動。
那麼,什麼樣的運動處方適合這類患者呢?一般來說,可以這麼做。
運動專案
運動量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運動強度應中等偏小,以運動時的心率最高達每分鐘110次為度,運動時間應控制在20~60分鐘。
運動安排每天練習1次,每次運動包括準備活動、訓練活動和整理活動。
√準備活動:5~10分鐘,可做廣播操或能活動開身體的幾節健身操等。
√訓練活動: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持續訓練法,以慢跑為例,當活動後心率達到每分鐘105~110次時,持續進行10~15分鐘即可。另一種是間歇訓練法,可選2~3個專案為一組,如既練慢跑又練拉力器或太極拳,每一項練3~5分鐘後休息2~3分鐘,然後進行第二項或休息后再進行第三項,總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
√整理活動:約5分鐘,可散步,或自我按摩,或做放鬆體操。
注意:太極拳及八段錦一般作為訓練活動內容的部分。
運動的注意事項
√不宜在飽食後進行,至少在飯後1小時進行。
√一般在室外進行,若遇氣溫驟變或大霧、大風、大雪等天氣,則改在室內進行。
√天氣過分炎熱時,應停止鍛煉,以免因出汗過多而脫水,使腎功能惡化。
√每次運動后不應有疲勞感,也不應影響食慾和睡眠。
√定期到醫院檢查血壓、血氮質及血脂,若未升高,則表明運動量合適,否則應減量。
運動處方的原則
堅持循序漸進,做到安全第一患者在進行康復運動時,必須放慢進度,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從小運動量、簡單的動作、局部肢體活動開始,使身體在康復運動的過程中逐步適應和提高,切不可操之過急,避免出現運動性損傷。同時,為安全起見,運動時要隨時密切觀察身體的反應,若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應調整計劃或暫停鍛煉,以免病情加重或出現反覆。
加強醫務監督,做到因人制宜每次運動以不出現乏力、厭食、噁心、嘔吐、倦怠、腰酸等不適為宜,否則應暫時減少或停止活動;若尿液檢查或腎功能檢查出現異常,也應減少或停止活動,以保證運動對疾病的積極效果。每個患者都應在臨床檢查、運動實驗和體力測定的基礎上,確定適合自己的運動形式、運動方法、運動量大小及動作難易程度等。
控制運動強度,做到適時適量臨床觀察發現,疲勞及勞累常是誘發或加劇臨床癥狀的重要因素。運動初始階段,宜採取患者能接受又不感疲勞和其他不適、簡便易行的低強度活動;適應一段時間后,可逐漸適當增加強度、延長啟用時間。根據患者身體的反應情況,隨時適當調整,同時鼓勵患者不間斷地進行一些日常基本生活活動的練習。
如何評定及監控運動強度
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運動時,一定要適量,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自我評定及監控運動強度非常重要,一般可通過感覺判斷、主觀運動感覺和心率監測三種方法相結合來評估。
感覺判斷主要依據是運動后身體的反應情況,如運動后微有出汗,但輕鬆愉快、無不適感覺、次日體力恢復、有繼續運動的慾望,說明運動強度適宜;反之,則運動強度過大或不足。
主觀運動感覺利用運動中的自我感覺來判斷運動強度,分為非常輕鬆、很輕鬆、輕鬆、稍費力、費力、很費力、非常費力這七個程度。一般來說,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主觀運動感覺以輕鬆或稍費力為宜,在此區間以外的感覺特徵均不適宜。
心率監測一般採用凈增心率計算法,即以“運動後心率-安靜時心率≤20次/分”來控制運動強度;若運動後心率超過安靜時心率20次/分以上,表明運動強度過大,應適當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