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的傷口”正不斷擴張,深達兩千米,未來或形成第八大洲
更新于:2025-03-31 22:53:10

從太空中回望地球,我們的家園就像一顆藍色的彈珠,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其表面,會發現有一條深深凹陷的溝壑,宛如地球表面的一道“傷口”,其最深處可達2000米,寬度從幾十公里到上百公里,這就是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整體上分為東西兩支,東部裂谷帶從紅海延伸至莫三比克,途經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最終抵達維多利亞湖東側;西部裂谷帶則沿非洲西部延伸,涵蓋了馬拉威湖、坦噶尼喀湖等深水湖泊。

這條裂谷全長超過6000公里,相比之下,地球赤道周長也不過4萬多公里,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作為地球上最顯著的地質裂痕之一,東非大裂谷不僅是地理奇觀,更是板塊運動和地球內部活動的生動體現。

然而,東非大裂谷並非靜止不變的地貌景觀,它正以每年6-7毫米的速度持續擴張。若按此速度發展,幾百萬年後,非洲大陸將在這條裂谷處一分為二,形成一個全新的大陸板塊——未來的第八大洲。那麼,是什麼力量在驅動著東非大裂谷的擴張?

要理解東非大裂谷的擴張機制,首先需要從板塊構造學說入手。東非大裂谷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傳統觀點認為,相鄰板塊的分離會導致地殼被拉伸,形成裂谷。

近年來研究表明,裂谷的主體實際上位於非洲板塊內部,其擴張更多受到板塊下方地幔活動的驅動。換言之,板塊內部的地幔柱(mantle plume)才是裂谷擴張的根本原因。

地幔柱是一股從地球深部上升的熱物質流,其形成與地球內部的熱對流密切相關。地球內部結構可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人類居住的表層,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地殼約6千米。

而地幔位於地殼之下,厚度約2865千米,包含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主要來源;地核半徑約3470千米,分為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

地幔柱就起源於地核與地幔交界處的高溫區域,受熱膨脹的地幔物質密度降低,在浮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熱流柱,向上湧動至地殼底部。

在東非地區,地幔柱呈圓柱狀或蘑菇狀,直徑可達1000公里,溫度比周圍地幔高出約300℃,並攜帶有少量放射性元素。這些熱物質對地殼底部施加垂直和水準方向的壓力,導致地殼隆起、變薄並最終破裂。

同時,地幔柱上升至上地幔時,還會加熱周圍岩石,使其部分熔化成岩漿,引發火山活動。東非地區的眾多火山,如肯亞的乞力馬扎羅山和坦尚尼亞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正是地幔柱活動的直接產物。

所以東非大裂谷的擴張,本質上是地球內部的能量往外釋放的過程,地幔柱的活動不僅塑造了罕見的地貌,還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系統。例如,火山噴發帶來的礦物質豐富了土壤,為植被和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基礎。

簡而言之,東非大裂谷不僅是地球表面的一道“裂痕”,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地質教科書。隨著地幔柱的持續湧動,非洲大陸的裂解將逐步加劇,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將有機會看到第八大洲!不過,這都是幾百萬年之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