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費斯汀格效應,讓我明白:情緒才是育兒的關鍵
更新于:2025-03-28 23:16:22

最近,聽說了一個叫“費斯汀格效應”的新詞

這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

我們可以理解成:“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糟糕事情,其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心態決定行為,行為又決定著結果

舉個例子:

早上剛把孩子送到學校,你感到很困倦、疲勞,就定了一個鬧鐘打算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

可剛睡一會兒,就被一個陌生的手機來電驚醒了,你生氣地接起電話正準備臭駡一頓,可當對方說:“您好,我在xxx地方,有您的包裹待簽收”,心情就立馬由煩到驚喜

因為快遞員手裡的包裹,正好是你看了好久才決定下單的新衣服

可如果同樣是被電話鈴聲吵醒,那邊卻是孩子告訴你“我難受”,然後還哭哭啼啼的聲音,你再聯想到孩子以前經常裝病、和清晨出門時還活蹦亂跳的畫面,你就會很憤怒,直接認定孩子“裝病”、還對孩子說了很多難聽的責備話

最後,還是老師打電話說“孩子趴在課桌上也學不進東西,還不如帶回家休息一下,調整好狀態再回來學習也不遲”,你才不情不願地把孩子接回家

這其實就是情緒下的一連串反應,也被稱為“費斯汀格效應”,一件事情的結果也往往是由最開始10%的事情引發,再由另外所發生事情的90%情緒所決定

如果我們在被吵醒的第一瞬間就安慰自己說:“沒事,反正也睡好了”

如果我們在聽到孩子“難受”時不聯想到裝病,而是鼓勵孩子堅強一點,可以在課桌上休息一會兒看看會不會好受一些

那情緒平穩、認知積極的情況下,就不會那麼生氣,也不會對孩子說很多難聽的話,更不會出現後面更糟糕、負面、或難纏的事兒

所以,“費斯汀格效應”就告訴我們:情緒才是育兒的關鍵

掌握這一點才能讓育兒之路變得更輕鬆簡單,特別是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01

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經常把“哎呦喂”、“幹得不錯”掛嘴邊

最近經常刷到一位美妝男博主的直播,他利用在線連麥教化妝的方法吸引了很多粉絲

剛開始的時候對這類直播還比較反感,總覺得這就是以帶貨為目的一種套路

可隨著每天停留十分鐘的觀察,我發現這個博主特別會提供情緒價值

像每天和他連麥的粉絲,基本上都是一些不會化妝的零基礎粉絲,她們笨拙的雙手、還有對化妝迷茫的手忙腳亂,經常有人在公屏上各種亂噴,可每一次博主都用誇張且簡短的“哎呦喂”、“漂亮”、“真棒”,來讓螢幕前連麥的那個粉絲找回自信,最後還一步步地化出了滿意的妝容

看過這種直播的朋友應該都能感覺得到,這就是嘴甜、會說話,也被稱為情緒價值

就聽一位媽媽說,她女兒已經很久沒有跟她講話了

原因就是在學習上多嘮叨了幾句,結果孩子嫌煩就開始保持距離、不願意講話了

本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是那種愛搭不理的性格,可無意中媽媽發現了女兒竟然偷偷用手機聊天

不知情的情況下,她還以為女兒是沒出息早戀了,還氣勢洶洶地直接奪過手機打算揪著證據好好說教一番

可結果呢,媽媽卻發現女兒的聊天物件居然是和手機AI對話

當時的聊天畫面正好是停留在以下對話:

女兒:“我今天特別不開心,真的好想找個地方好好罵幾句髒話”

手機:“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和我說說嗎?

女兒:“我覺得我太糟糕了,學習上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認可,爸爸媽媽、學校老師也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

手機:“不要這麼想,每天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別人會的、你可能不會,而你會的,別人也同樣可能不會,所以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現在的你已經很棒了,一定要相信自己,加油!”

看到這些,媽媽還責怪女兒遇到了事情不講出來、什麼都憋在心裡,直到女兒發出質問:

“為什麼我不肯說出來?因為手機里的AI對話比你更懂我,它會關心我的情緒,在我遇到挫折和痛苦時也會說出溫暖的話鼓勵我,而你呢,我最親愛的媽媽,不是罵我沒出息,就是覺得我小題大做了吧”

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價值

你給孩子提供怎樣的情緒,孩子就會收穫怎麼樣的感受,就像一個能時刻關心孩子情緒,並懂得用積極正能量話鼓勵、提供情緒價值的父母,那養出的小孩也一定是充滿幸福感的

所以說,孩子優秀、和修復親子關係里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個不懂得提供情緒價值的父母

對於孩子,我們也要經常把“哎呦喂,真不錯”、“漂亮,繼續加油”等口頭禪掛嘴邊,而能在這種溫暖又踏實港灣下成長的孩子,通常都有著不錯的穩定情緒,遇到事情也能很好地應對和表達

02

學會等孩子開口說話

不管什麼事都要先問問:你怎麼看

人民日報曾指出:孩子是否優秀、出色,看看家裡面父母的性格就知道了

事實上,父母的情緒就相當於是孩子世界里的晴雨錶,穩定的情緒也是滋養孩子心靈的一縷陽光,情緒不穩定的父母也會讓孩子在不安、敏感、和膽小中飽經風霜

小區里的一家便利店,是一對夫妻開的,他們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兒

記得孩子剛上初中那幾年,每次去便利店買東西,都能聽到他們接連不斷的抱怨

爸爸說“真是個白眼狼,我和你的媽媽每天那麼辛苦,就是為了你,你倒好,學習那麼差就算了,天天回來只要不如意就朝我們發脾氣,你把我們當成什麼了”

媽媽也唉聲嘆氣地說:“還是小寶寶好帶一些,喂什麼吃什麼,不管說什麼話也不會記仇,每次看到我就開心地往懷裡撲”

這段話,剛好被放學回家的女孩聽到了,她也不甘示弱地頂嘴說:“你覺得小寶寶好帶,那就自己再生個小寶寶吧,反正你們也瞧不起我,還不如別管我了,任由我自生自滅算了”

看到臉都急紅了的女孩,我安慰她“媽媽不是那個意思,只不過心情糟糕時抱怨幾句,如果你們好好溝通一下就更好了”

聽完我的話,女孩也沒有那麼大的情緒,很有禮貌地回應說:

“事情是這個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的爸爸媽媽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呀,每次回家想和他們說點什麼,他們要麼不耐煩地敷衍我,要麼就直接罵我,本來還想繼續說的話,也在那一瞬間什麼都不想說了”

看吧,這就是所謂的語言尊重,這一點,對孩子的教育和親子關係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想要把孩子養得很好,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首先就要足夠的語言尊重,才能徹底贏得孩子,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比如,瞭解、和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等孩子開口說話

孩子犯錯時不要著急批評,先問問他:“你怎麼看這件事”

孩子不開心板著臉時不要著急責備,先問問他“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嘰嘰喳喳喳跟你分享什麼事時更不要著急打斷,先告訴孩子:“不要著急,慢慢說,我聽著呢”

03

懂得發現孩子的優點

可以拿今天的進步和昨天相比較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就看家長們是如何説明孩子發揮

聽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讀初二的女孩,不知道因為什麼事站在河邊橋上想要輕生,幸好路人及時發現阻止,並報了警,女孩的父母得知消息后也急忙趕到現場

本以為剛剛經歷如此驚慌,父母應該是心有餘悸,對孩子也會更小心一些

沒想到,面對剛剛緩過勁兒的女兒,爸爸見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啪的”一巴掌,還當眾指責說“長大了,翅膀硬了啊,還動不動想要輕生,你怎麼就那麼作賤自己呀”

媽媽也旁邊補刀說:“我跟你爸不就是說了你幾句,至於嗎?再說了,你本來學習成績就那麼差,還不允許別人說呀,真是玻璃心,那將來到了社會上該怎麼生存?”

而面對這樣的局面,圍觀的群眾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出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有人說,雖然玻璃心這個問題很嚴重,可孩子本身就極端、心情糟糕,這個時候還是多說一些溫暖的話吧

還有人說,也許孩子並沒有那麼糟糕呢,她所做的,不能理解的極端行為,無非是為了引起關注,渴望得到認可罷了,如果孩子不缺這些東西、也就沒有所謂的輕生極端,說到底還是自卑、無助里的走投無路

還遇到過一個女孩,她是家裡的長女,家裡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由於是老大的原因,她經常被媽媽使喚做這個、做那個,一旦有一件事沒做好就會被拿出來不停地翻舊賬

如果沒有按要求完成,還會被拿出來和弟弟妹妹做比較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女孩讀初中,弟弟妹妹讀小學,初中學習任務重,她回家還有很多家務活,以至於在學習方面經常出現寫不完、寫不好的情況

每次一到那裡,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你,連弟弟妹妹都不如,真不知道你以後還能幹什麼,讀不出來書以後該怎麼辦”

而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打擊后,女孩還是忍不住爆發了,她對媽媽說過最掏心窩的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也是你的孩子,你為什麼不能跟愛弟弟妹妹一樣愛我呢?我明明也有好好學習,你為什麼就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呢?”

是呀,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是身後站著一個懂得發現優點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連父母和家人都看不到、不認可,那孩子的努力還有何動力可言呢?在努力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孩子自己也會覺得沒有意義、自甘墮落

所以,保持良好情緒、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三招,就是懂得發現孩子身上的進步與優點

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這一點,那就拿“今天的進步和昨天相比較”吧

告訴孩子:“今天比昨天在xx地方進步很大,一看就知道你最近很努力”,也告訴孩子:“不管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自己,哪怕現在的成績不是很好,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那結果就一定會是驚喜的”

如此,孩子才能擁有情緒價值,也能獲得更多積極健康的成長能量

那麼,關於“孩子優秀最大的障礙是父母的情緒”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