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美國古典音樂家國際音樂比賽暨第五屆國際聲樂教育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更新于:2025-03-31 11:46:07

  

  3月22——24日,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由美國國家古典音樂表演藝術聯合會、古典聲樂家雜誌社、LBM國際藝術教育聯合主辦,河南機電職業學院音樂學院承辦,知行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的第二十二屆美國古典音樂家國際音樂比賽(以下簡稱“國際音樂比賽”)與第五屆國際聲樂教育高峰論壇(以下簡稱“高峰論壇”)在河南藝術中心圓滿落幕。本次活動以“融合·創新·共用”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不同國家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家和青年聲樂人才參與。賽事與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全球聲樂藝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更成為踐行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深化國際藝術教育合作的重要實踐,為新時代中國聲樂人才的國際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國際賽事搭台:以音樂為媒,展現中國聲樂人才的國際風采

  作為全球古典音樂領域的權威賽事之一,本屆國際音樂大賽在中國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國內頂尖院校的優秀選手同台競技,最終,歐陽卓寧、丁浩原、謝金格分別獲得音樂劇青年藝術家組的第一二三等獎,張良睿、方乾浩、張釋然分別獲得古典美聲大學組的第一二三等獎,譚城、趙奕森、林韶分別獲得古典美聲青年藝術家組的第一二三等獎,他們以卓越的表現,充分展現了中國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和中國聲樂人才的國際風采,成為此次比賽的一大亮點。

  選手們憑藉紮實的專業功底、精湛的演唱技巧以及對作品深刻的理解和詮釋,贏得了外國評委的高度讚譽。他們用美妙的歌聲,將聲樂藝術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世界感受到了聲樂的無窮魅力。“中國選手的表現令人驚歎,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既有國際視野,又充滿本土文化特色。”來自曼哈頓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聲樂教授Carleen`Graham表示。中國聲樂人才的崛起,既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藝術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生動體現。正如教育部《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所強調的,藝術教育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培養兼具文化自信與國際競爭力的複合型人才。

  論壇聚智:共探聲樂教育國際化路徑,賦能人才強國戰略

  與賽事同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聲樂教育高峰論壇,圍繞“中國聲樂人才國際化”為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本次論壇由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主持,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曼哈頓音樂學院、三藩市音樂學院、伊薩卡音樂學院、伯克利波士頓音樂學院、喬治梅森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克利夫蘭音樂學院、楊百翰大學等國內外頂尖院校的專家學者們,就聲樂教育模式創新、跨文化音樂融合、人工智慧與聲樂教學等議題進行跨界對話,形成多項共識,同時也實現了“賽事+論壇+產業”的深度融合,達成多項實質性合作。

  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次國際高峰論壇的主席王威作為開場嘉賓,為本次活動帶來最真摯的祝福與期盼,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將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為推動聲樂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出智慧與力量!在會議結束後王威表示:通過這次論壇,大家一定收穫豐富,中外教授的演講給同行及學生們都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習專業的各種技術之路,同時也能緊跟國際步伐,瞭解國內外業界行情,為更好的促進中國音樂行業走向世界開闢了一個很好的先河!

  論壇為舵:多元觀點碰撞激發學科創新動能

  在本屆國際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中,來自國內外的教育專家、戲劇導演與音樂劇創作者齊聚一堂,圍繞“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教育轉型”展開深度對話。多元觀點的交鋒不僅凸顯了藝術教育的地域特質,更在技術應用、文化根脈與國際藝術人才等維度激發出跨學科創新方案,為全球藝術教育生態注入多維思辨能量。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楊佳在談到中國音樂劇教育亟需創新融合與開放探索中闡述:全球音樂劇教育面臨教學模式固化、複合型師資短缺及區域教育資源失衡等挑戰,需重構課程體系並融合AI技術提升教學效能。強調教育應立足本土文化,以開放態度貫通中西藝術精髓,從成果導向轉向創作過程的真實體驗,激發師生共同探索的創造力。未來須打破技術壁壘,推動優質資源分享,在包容未知中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文化根脈的新時代音樂劇人才。

  首都師範大學李媛媛教授的發言引發強烈共鳴:“技術革新為聲樂領域帶來多維賦能,但其人文內核不可替代。AI與VR技術可拓展創作邊界、優化教學反饋,區塊鏈與短視頻重構傳播生態,但需警惕工具理性對藝術本真的消解。教育的核心應是培養“技術駕馭力”與“藝術判斷力”並重的複合型人才:既善用AI輔助突破創作慣性,又能甄別演算法流量對審美的異化;既擁抱虛擬舞台訓練,亦堅守聲樂藝術的情感共鳴本質。技術終為表達服務,教育者當引導學生在創新中守護人性化音樂敘事,讓變革真正激活傳統,而非解構價值。”

  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孫健教授在論壇中談到了當地中國人才的國際職業規劃,需立足本土,放眼全球。通過職業教育國際化,培養具備國際標準的專業技能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助力其在國際舞台發展。尤其提到要加強掌握至少一門外語是跨文化溝通的基礎。通過參加語言課程、語言交換活動等方式,提高外語聽說讀寫能力。

  邁向未來:構建人類聲樂藝術共同體

  音樂無國界,文化共交融。這場跨越東西的藝術盛會,不僅為中外聲樂教育提供了交流互鑒的平臺,更展現了中國以開放姿態推動文明對話的擔當。

  論壇最後,本次論壇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張文巍教授認為提升中國聲樂人才國際適應力的核心在於"文化融通與專業深耕"。音樂技能層面需注重三點:一、語言與風格精研,建立系統的德語、義大利語、英語等歌劇語言訓練體系,強化語音韻律與音樂表達的深度融合;二、文化基因解碼,通過研讀西方文學、藝術史和宗教哲學,深入理解角色背後的文化邏輯;三、生活化角色塑造,結合西方社會禮儀、行為範式進行表演訓練。同時應建立"雙向文化對話"意識,在掌握西方聲樂美學規範的基礎上,有機融入中國特色表達式。另外需要通過國際聯合製作、大師工作坊等實踐路徑,培養兼具文化敏感性與藝術創造力的複合型人才。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聲樂事業正以國家政策為帆,以人才培養為槳,駛向更為廣闊的國際海洋。正如論壇閉幕宣言所呼籲的:“讓我們以聲樂為紐帶,共同譜寫人類藝術文明的新篇章!”這既是時代的召喚,亦是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未來,隨著更多國際化合作專案的落地,中國聲樂必將在世界舞台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文/郭東洋)

游中國,旺季來了
游中國,旺季來了
2025-03-26 13: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