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遊煙”出手了。
從今年3月中旬起,武康路、豫園商城、新天地、外灘、南京路步行街等8個中外遊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網紅”地標場所率先、重點推進控煙工作,加強室外控煙管理,從而形成示範效應。
“遊煙”,是指吸煙者在室外一邊走、一邊吸煙的行為,是二手煙的一種常見來源和傳播形式。上海引導地標場所發揮場所管理方(如管委會、物業)及場所內各業態單位的作用,結合制度建設、宣傳宣導、勸阻引導,疏堵結合、共建共治“遊煙”,從而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實際上,上海的控煙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控煙行動三部曲”——“室內全面禁煙、室外不吸遊煙、吸煙請看標識”正逐步深入推進。這一項行動在全國室外場所控煙工作中,也屬引領創新之舉。
早在2024年9月1日起,為貫徹《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和《上海市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上海市地方標準《室外吸煙點設置與管理要求》(DB 31/T 1482—2024)正式實施。這同時也是國內首個室外吸煙點標準規範,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去年12月,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市委社會工作部、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九部門又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室外二手煙控制 推進無煙健康環境建設的通知》。這是國內第一個加強室外二手煙控制的省級多部門聯合發文。
為何上海會對“遊煙”出手?
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近年來居民們對“遊煙”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
2020年,一份由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發起的,面向關注“上海發佈”“健康上海 12320”“無煙上海”微信公眾號的上海市居民的調查顯示,超九成居民表示會遭遇“遊煙”。其中,近四分之三的居民頻繁遭遇“遊煙”。相反,幾乎不會遇到“遊煙”的居民僅佔1.69%。
根據這份調查,在一眾公共場所中,馬路、人行道是“遊煙”流行的“重災區”,有近九成(86.14%)的居民在這兩個室外場所深受二手煙之擾。
去年夏天懷孕的王女士對澎湃新聞說,路邊抽煙的情況確實很多,“人稍微多一點的人行道,走幾十米就能聞到煙味,只能屏住呼吸腳步快一點超過吸煙的人。”王女士說。
此外,地鐵站出入口、公交車站等公共交通樞紐,公園、綠地,甚至商場、寫字樓出入口等公共場所,也都是受訪者接觸“遊煙”較多的地方。
面對嚴峻的“遊煙”現況,超九成(92.39%)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反感,僅有不到一成(7.6%)的居民對“遊煙”無所謂,認為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這種反感與二手煙造成的嚴重的健康威脅有關。根據《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二手煙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水準”,即使短時間暴露也足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包括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然而,儘管絕大多數人反感“遊煙”,敢於當面指出、直接阻止的居民僅有1.57%,選擇撥打舉報電話或通過其他方式間接制止的居民則更少(0.61%)。大部分人選擇趕緊躲開,如果一時無法躲開,也只能強忍不適。
上海勸阻“遊煙族”,多地網友建議推廣
上海治理“遊煙”的舉措很快就在社會上引發廣泛關注,相關話題詞一度登頂熱搜榜第一名,不少其他城市的網友都留言:希望“全國推廣”。
需要注意的是,在全國範圍內,上海市的“遊煙”暴露狀況很可能不是最嚴重的,甚至是相對情況比較好的。不少城市或地區的“遊煙”暴露情況更加糟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於2019、2021、2023年針對國內的中學生開展了青少年煙草調查。根據2023年的數據顯示,就各地中學生在學校的二手煙暴露率情況來看,重慶、西藏、湖北等地的中學生更頻繁地會受到二手煙的困擾,其中重慶地區,中學生的二手煙暴露率高達51%,而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學生的二手煙暴露率則相對較低,上海地區整體為23.3%。
這也說明,國內許多城市或地區的“遊煙”暴露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亟待進一步治理與解決。儘管截至2024年9月,已有24個省份出臺省級控煙相關法規,254個城市出臺市級控煙相關法規,但“遊煙”依舊是縈繞在人們鼻尖和心頭的一大痛點。
根據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等機構的調查,面對“遊煙”,超半數(59.88%)的受訪者提議室外區域也應當設置指定吸煙區域;同時,也有近三分之一(32.91%)的人認為在人群聚集的室外區域,也應當立法禁止吸煙。僅有6.04%的居民認為吸煙者在室外有吸煙的自由,不應該干涉。
2023年世衛組織全球煙草流行報告顯示,每年的煙草相關死亡人數超800萬人。《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也披露,中國每年有100多萬人因煙草失去生命。對“遊煙”說不,是守護公眾健康、優化環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項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