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更新于:2025-03-26 04:24:05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日,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在京啟動2025年世界氣象日活動,以此為契機弘揚科學精神、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為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營造良好氛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24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複合型災害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氣象早期預警系統可以在災害來臨前發出警報,保護生命財產安全,是成本較低且能較快較易見效的防災減災手段。今年世界氣象組織將“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確定為世界氣象日主題,凸顯了早期預警對於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作用,以及國際氣象界在全球合作保障天氣氣候安全方面的深切期待。

中國積極回應聯合國號召,創新發展氣象預警服務體系,推出遞進式氣象服務、高級別預警“叫應”等創新機制,屢次創造“零死亡”奇跡。在實踐中凝練出的全民氣象早期預警中國方案走向世界,通過搭建業務平臺、提供技術支援和人才培訓等,陸續在多個國家落地,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130餘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百余種數據產品和服務,2024年,來自60個國家的599名學員來華或線上參與氣象培訓。中國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開展氣候治理,展現大國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啟動儀式上,來自亞洲、非洲的25名國際學員用多國語言共同書寫並喊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

中國氣象局在當日發佈了2024年中國十大氣象科技進展、《全球氣象發展報告2024》,並宣佈首屆全國大學生氣象科技創新大賽以及2025年度“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活動正式啟動。

日,中國氣象局園區面向社會開放,統籌在京氣象科普場所資源與互動體驗專案,借助學校、科研機構、文化場所、企業等社會力量打造科普展示平臺,設置“氣象+”科技創新前沿、氣象數據在身邊、風雲衛星發展歷程、公共氣象服務產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與試驗、氣候與城市的和諧樂章、智慧氣象科技裝備、科普閱讀空間等內容和互動專案,並舉行全國氣象科普系列報告會、青少年科普活動、“氣象科普好書我來講”活動、“西老革”地區氣象科普宣講活動、氣象文化創意活動,傳播氣象科學知識。

連日來,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結合本地特色,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氣象科普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提升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防災避險、科學利用氣候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