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2025丨如何看待AI時代的文科縮招與複合型人才培養
更新于:2025-03-26 00:34:46

【編者按】

在人工智慧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

2025年,註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

人工智慧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慧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慧時代的大學之變。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牛新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人才培養都必須回應高技能、複合技能培養這個訴求,智慧時代人才培養要把育人的重點從知識傳授真正轉移到能力和素養的培育。

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階段,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國家的角度,教育都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了。因此,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個人的專業選擇就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文科是否“產能過剩”、文科縮招是否有“功利主義”傾向,要從幾個層面來考慮。

第一,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的中國高等教育擴張而言,學者們的研究表明,由於人文社會學科的培養成本相對低,其擴張的速度是高於理工科的。文科生的佔比從不到40%迅速提升到50%。

第二,從目前中國的產業結構而言,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第二產業依然佔到接近40%,而最近幾年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是就業規模增長幅度最大的產業。

第三,從就業市場的反饋而言,高技能人才短缺。麥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表明,薪資最高的專業集中於電子資訊、自動化這些工科專業,紅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集中於法學等文科專業。

第四,根據最新的萬寶華盛人才短缺調查,信息及數據技術、環境社會治理風險、工程技術、可持續性與環境分析、銷售和市場這樣的硬技能短缺,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靠與自律、韌性與適應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這樣的軟技能短缺。

文科縮招是基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高等教育學科結構的巨集觀調整。而且文科縮招的同時是交叉學科的擴招,重點發展新工科,是對於AI時代複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主動調整。

所以,學科調整是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一個層面,同步的是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人才培養都必須回應高技能、複合技能培養這個訴求。文科人才必須掌握一定的資訊技術能力,理工科人才同時要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這些要落實在育人的實踐中去,在AI技術的輔助下,把育人的重點從知識傳授真正轉移到能力和素養的培育。

從學生就業的角度考慮,學生的專業選擇需要巨集觀視野,跟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行業職業的能力需求相契合。我們常常過度強調個人興趣的重要性,其實絕大部分學生,興趣是不明確且不穩定的。專業選擇也常常並不是興趣導向而是就業導向的,但同時學生又缺乏對於行業職業的認知。也有學生選擇文科僅僅是逃避數學、認為文科的學習更為輕鬆,然後又因為就業難而修第二專業、考證等。

因此,基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高等教育學科結構進行調整,這其實是在巨集觀引導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微觀層面,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的教育活動、進一步探索自己興趣、能力,明確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設計: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