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得鹹,霸得蠻”,這不僅展現了湖南人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也透露出湖南人飲食偏鹹的習慣。澎湃新聞注意到,近期湖南各地衛健部門正密集喊話“減鹽減油”。
例如,微信公眾號“邵陽衛健”3月17日發文稱,邵陽地處湖南中南部,氣候溫暖濕潤,食物不易保存,邵陽人發展出了豐富的醃制食品文化。邵陽菜以“重口味”著稱,烹飪中多用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追求“鹹、鮮、香”的口感,形成了高鹽高油的飲食特點。這種飲食習慣雖然滿足了味蕾,但也帶來了健康隱患。邵陽市衛生健康委發佈《“減鹽減油 健康同行”倡議書》,號召全市人民行動起來,減少食鹽和食用油攝入量,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這份倡議書還出現了“外出就餐,大膽向服務員提出少鹽少油要求”等表述。
邵陽市衛生健康委表示,高鹽高油飲食成為常態,由此引發的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邵陽市作為湖南省人口大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減鹽減油行動,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湘西州衛健委3月17日在《減鹽減油!健康生活,從每一餐開始!——致湘西州市民倡議書》中稱,湘西菜餚以酸辣鮮香聞名,但我們可以在保留風味的同時,減少油鹽的使用。多採用蒸、煮、燉、涼拌等健康烹飪方式,用蔥、姜、蒜、花椒、辣椒、香菇等天然調味料提味增香,減少對鹽和油的依賴,逐步適應清淡飲食,讓健康與美味並存。
湘西州衛健委呼籲,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臘肉、酸菜等傳統美食雖然美味,但含鹽量較高,建議適量食用,並減少醃制食品、醬料的攝入;從每一餐做起,少吃高溫油炸食品和動物油脂,減少臘肉、熏制食品的攝入頻率。
湘西州衛健委還稱,湘西人注重家庭團聚,讓我們在餐桌上共同踐行健康飲食理念,帶動家人養成清淡飲食習慣。通過言傳身教,將健康飲食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形成家庭健康新風尚。
從湘西山區到洞庭湖畔,益陽市衛健委3月17日也向全市人民發出《“減鹽減油”從我做起》倡議書,號召市民合理膳食,降低慢性病發病風險。
據微信公眾號“益陽市人民政府網”,當前益陽市居民平均每日烹調鹽、油攝入量遠超推薦值,這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多發的主要行為因素。市衛健委向市民發出倡議,樹立健康飲食觀念,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例如,烹飪時減少油鹽的使用,嘗試用醋、檸檬汁、香料等調味,減少對鹽的依賴。少吃醃制食品、醬菜、加工肉類等高鹽食品,警惕“隱形鹽”的攝入;減少油炸、油煎食品的攝入,多採用蒸、煮、燉、燜等健康的烹飪方式,選擇菜籽油、花生油、橄欖油等植物油,減少使用動物油。
此外,懷化市衛健委提倡逐漸減少鹽和油的攝入量,培養清淡不油膩的飲食習慣,全家人參與,互相監督;郴州市衛健委期待每一個家庭飄出“低鹽少油”的煙火氣,讓“減鹽減油”成為郴州人的新風尚……
澎湃新聞注意到,3月13日,由湖南省衛生健康委、湖南省教育廳聯合主辦的湖南省“減鹽減油”健康科普宣講進校園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辦。
《湖南日報》報導指出,當前湖南省居民平均每日烹調鹽、油攝入量遠超推薦值,這不僅嚴重威脅群眾身體健康,也給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在校園加強“減鹽減油”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尤為重要。
“最近網友都在熱議‘國家都不允許胖了’,肥胖就和高脂飲食息息相關。”湖南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平安指出,高校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掌握一定健康知識,具備良好健康管理能力。要深刻認識高油高鹽飲食與慢性病之間的重要關聯性,主動學習營養健康理論知識,牢固樹立健康生活習慣。同時,希望湖南農業大學發揮在食品營養領域的人才、技術、科研優勢,聯手企業研發更多低鹽低脂又美味的健康食品,專家學者能夠積極創作減鹽減油科普作品,共同推動減鹽減油、健康飲食成為全民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