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英國《金融時報》的相關報導稱,阿裡巴巴CEO吳泳銘主張在阿裡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化”,其中淘寶和天貓在內的核心電商部門被鼓勵應用更多的AI技術。然而到了3月27日,淘天集團突然發佈公告,宣佈從即日起,淘寶全平台啟動AI假圖治理,嚴厲打擊利用AI假圖欺騙消費者、侵害原創品牌商家的違規行為。
按照淘寶方面的最新規定,商品圖片應以實拍圖作為核心的效果體現,修飾行為應當適度、避免失真,嚴禁利用AI等技術合成方式,呈現顯著失真的、與實際不符的商品資訊效果圖。
對此淘寶方面表示,AI生成的欺騙性圖片正在成為電商行業新的痼疾,越來越多看似精美、但嚴重“貨不對版”的AI假圖泛濫各平臺,誤導消費者、影響購物體驗。同時AI假圖進一步降低了不良商家山寨,以及跨平臺抄款、盜圖的成本,侵害原創品牌和商家的合法利益,劣化行業環境。
事實上,早在2023年年初,隨著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AI生圖工具的不斷成熟,以至於它們在開始衝擊人類畫師的飯碗時,就有商家意識到這類AI生圖工具也可以應用在電商行業。要知道,電商賣家對於產品圖的需求一直存在。
此前,賣家如果想要用模特來展示自己的商品,就需要專業的拍攝團隊進行數小時的拍攝,還要將拍攝後的圖片進行篩選和美化,才能獲得一批合格的宣傳用照片。在這一過程中,商家就要對接模特、攝影、化妝等一大批工種,成本不菲、且勞心勞力。
所以AI生圖技術的出現很快就讓賣家如獲至寶,畢竟只需要輸入相應的文字就能生成圖片,大幅降低了實用成本。“哪怕99.99%都是廢圖,可以有一張能用的都是賺”,所以完美契合降本增效的AI生圖,自然就成為了過去兩年電商商家的標配工具。不僅商家自發地開始使用AI生圖,阿裡方面也主動為商家提供AI能力,並在去年春季推出了名為“繪蛙”的AI電商產品。
那麼問題就來了,用AI技術賦能電商賣家的是阿裡,為何如今啟動AI假圖治理的也是他們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AI生圖技術被異化了。
隨著基座大模型的性能在過去兩年突飛猛進,AI生圖也隨之受益。其中以Midjourney為例,現在的V7模型和最初版本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AI生圖模型已經做到了用構圖、光影、筆觸、顏色來表達情緒和理念。
此前在2023年的AI生畫還只能做到形似,卻塑造不出神韻,可到了2025年,AI生圖就已經開始有了張力,它的上限也隨著技術進步大幅提高。然而AI生圖的下限依然沒變,雖然一句話就能讓AI生成有光影一致性、紋理精度高的圖片,已經是文生圖大模型的標配,可要是生成一張能夠商業化的圖片就是另一回事了。
基於精準的提示詞一句話出圖不難,但是想要AI生成的圖片達到可供商業化的水準,就離不開“微調”。比如,Stable Diffusion的使用者離不開名為LoRA(Low-Rank Adaptation)的微調技術。然而大多數賣家缺乏微調AI圖片的能力,所以就導致他們使用AI生圖技術產出的圖片水準屬於“聽天由命”。
更讓淘寶方面無法接受的是,還有一批商家的“微調”技術過於出眾,能夠讓AI生成的圖片過於美輪美奐,甚至為了突出商品,有些商家往往會使用AI對產品進行過度美化。比如在2023雙11期間登上熱搜的“國風毛衣第一批受害者”,就是賣家生成了擁有動漫少女般完美身材的AI模特。
同樣的衣服,仙女穿上身的效果和凡人自然是天差地別,所以也難怪消費者會認為被騙了。用AI技術為賣家賦能是阿裡想要實現的最優效果,但現實卻是商家對於AI的運用出現了極端化的情況,不是批量生產粗製濫造的畸形人體,就是過度美化出不似凡人的AI模特。
以至於消費者逛淘寶的時候,不是被恐怖谷效應嚇了一跳,就是成為了虛假宣傳的受害者。所以對於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而言,用AI解決商家的痛點固然重要,但也不可能接受讓AI誤導消費者,從而降低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