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在賽博世界的主權、為建設歐洲數位化單一市場(DSM),歐盟方面排除萬難在2024年將《數字市場法案》(DMA)落地。而違反DMA的相關規定,則將被處以最高可達年營收10%的罰款,因此也成為了歐盟為美國科技巨頭準備的一個“緊箍咒”。
如今在“美股七姐妹”裡,以封閉“圍牆花園”生態著稱的蘋果無疑是歐盟揮舞DMA大棒的主要受害者,不僅App Store失去了iOS系統中唯一應用商店的地位,使得自成一體的iOS生態在歐盟地區不復存在,現在就連watchOS都遭受了歐盟的“毒手”。
近日有消息顯示,歐盟方面在3月19日作出裁定,根據DMA相關條款要求蘋果公司必須提供“有效的互操作性”,允許第三方智慧手錶接收、訪問和使用iOS通知,並管理通知顯示。也就是說,未來第三方智慧手錶將無需依賴前台應用,即可通過iOS設備獲得“後台執行”權限,以及目前Apple Watch專屬的勿擾模式、優先通知等功能。
對此,蘋果方面一如既往地表達了反對的態度,並稱其被迫免費提供新功能。當然,考慮到此前蘋果在開放第三方iOS應用商店時,最初也擺出了不合作的架勢,但最終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歐洲市場這塊蛋糕不得不向歐盟屈服。
事實上,“互操作性”正是歐盟在DMA中,特意為挑動美國科技巨頭內鬥而預埋的“地雷”,它指的是作為”看門人“的科技巨頭需要與競爭對手建立連結,從而讓不同電腦系統、網路、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式一起工作,並共用資訊的能力。
比如在谷歌多年的遊說下,為了滿足互操作性要求,蘋果的iMessage已經在去年適配富通訊服務/融合通信(RCS)標準,iOS與Android用戶已經可以互發圖片、檔、視頻、語音、位置等富媒體內容。“Android系統上的iMessage消除了iPhone家庭給孩子使用Android手機的障礙”,此前蘋果軟體工程高級副總裁克雷格·費德里希的擔憂,最終還是變成了現實。
一如蘋果長期以來堅持iOS和Android使用者互發簡訊只能顯示綠色氣泡、iMessage才顯示藍氣泡,是為了增強iPhone的市場競爭力,他們也為Apple Watch與iPhone配對使用時設計了一系列專屬功能,也是為了與其他智慧手錶產品進行區分。
例如Apple Watch與更新了iOS 18.1的iPhone配對使用時,使用者就可以體驗到Apple Intelligence的AI通知摘要特性。又比如蘋果在iOS 14.5中更新的功能,使用Apple Watch可以解鎖iPhone。蘋果也正是通過iPhone與Apple Watch的這種捆綁,使得第三方智慧手錶廠商難以佔領iPhone使用者的心智。
全球知名可穿戴設備製造商佳明(Garmin)其實就是蘋果在智慧手錶領域採取封閉策略的“受害者”,前者的智慧手錶無法通過iPhone來實現實時語音等功能。換而言之,對於iPhone用戶來說,佳明的智慧手錶只能獲得縮水的跨設備互聯體驗。
未來,蘋果就將向佳明等廠商的智慧手錶提供互操作性,使得後者也能在iOS生態內享受Apple Watch的同等待遇,此舉無疑將會重塑智慧手錶市場的格局。當iPhone與Apple Watch的組合有了其他選項,Apple Watch的溢價能力勢必就會受到影響,其在智慧手錶市場獨一檔的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當然,Apple Watch無非是要面臨佳明、三星等友商的競爭,那些不夠智慧的“大號手環”可能才是真真切切會遭受無妄之災。提起智慧手錶的操作系統,蘋果陣營就是watchOS、Android陣營則是WearOS,兩者的特點都是配備高性能晶片,能夠脫離手機獨立運作,並支援第三方應用,可提供更多得可玩性和個人化選擇。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watchOS和WearOS可以被視為是縮水版的iOS/Android,屬於一般用戶認知中的移動操作系統。但在watchOS和WearOS之外,還有大量智慧手錶是基於輕量級的RTOS系統。而RTOS則是嵌入式即時作業系統的簡稱,此前多用於工控、自動化、導航等領域。
對於智慧手錶這種可穿戴設備來說,RTOS確實是一個極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其特點就是資源利用率高,通過精細的任務調度和資源管理,能夠充分利用智慧手錶有限的硬體資源,有效提升續航能力。同時,最初被設計用於工控的RTOS還有著出色的可靠性,任務調度和資源管理相當嚴謹,基本不存在系統崩潰的風險。
但RTOS同樣也有缺陷,作為嵌入式系統,它的開發和調試相比於Android、iOS要更為複雜,且不同RTOS系統之間的相容性和移植性較差,部署成本相對更高。簡而言之,基於RTOS的智慧手錶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往往是定製化的,只能使用固定的功能、缺乏擴展性。
所以在相當多的用戶看來,基於RTOS的智慧手錶由於不能安裝第三方應用、只能使用固定的功能,因此與其說是智慧手錶,不如說只是“大號手環”。但以往在蘋果杜絕智慧手錶的互操作性時,“大號手環”的這些缺陷還無法完全體現出來。
畢竟如果消費者真的要購買動輒數千元的全智慧手錶,往往就直接選擇了軟體生態更成熟、易用性更強的Apple Watch,預算不高的消費者則會購買千元以下的“大號手環”。反倒是介於Apple Watch和“大號手環”之間的Android智慧手錶,定位有些尷尬。
使用WearOS的Android智慧手錶即便有著不錯的性能,但在谷歌方面三番五次的折騰下,如今WearOS的生態可謂是一言難盡,第三方應用供給並不充分,甚至與“大號手環”也拉不開太大的差距。
一旦蘋果方面在歐盟的壓力下,向第三方智慧手錶開放此前的獨家功能,使用WearOS的全智慧手錶就可以借雞生蛋,但“大號手環”則會由於性能不足,而暴露出缺乏擴展性的弊病。所以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Android全智慧手錶“被迫”迎來一次跨越式的進步。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