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弘彬
陳國源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粵劇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陳 鐸攝
踏入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粵劇館,香港粤剧帽饰老行尊陈国源身着一袭镶着金线刺绣的唐装,搭配紅色圍巾,顯得精神抖擻。已逾魻背之年,他依舊步履穩健從容。談起館內展出的粵劇帽飾與服飾,他神采飛揚,聲音洪亮。
被稱為香港本地粵劇服飾“活字典”的陳國源,投身帽飾和服飾製作領域已逾60年。眾多老行家相繼息工退隱,他仍在自己的“幕後舞臺”上默默堅守。“演員在舞臺上塑造角色,如果扮相不契合,就很難將角色的獨特氣韻傳遞給觀眾。頭飾與戲服不單是演員外在的裝飾,更是角色靈魂的具象化體現。”陳國源說。
陳國源的粵劇人生始於18歲。當年,他在香港普庆戏院旁以小贩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以進入戲院工作,就此踏入粵劇世界。“第一,我只是戲班裡一個‘有食冇功’的新人(粵劇術語,指在戲班中只吃飯學藝但不上臺表演的演員)。”他回憶說,“那幾年裡,我偶爾能在舞臺上飾演‘兵仔’這類跑龍套的小角色。”眼看演員之路前途黯淡,他毅然轉向幕後,投身粵劇戲服與頭飾製作。
在陳國源眼中,粵劇文化歷史悠久,盔頭與戲服的製作工藝是一門精細講究的藝術。“戲班裡處處都是學習機會。”回憶剛入行時的情景,他坦言,自己製作帽飾的手藝大多靠自學,工作日“多看、多研究”,加上靈活運用所學,不知不覺間,製作的理念和技巧深深融入腦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技藝。
過去,盔頭製作的材料有限,多用銅鐵作為帽坯。這樣製作出來的盔頭結實耐用,但成品過於笨重,收藏也不方便。陳國源察覺到這一弊端,嘗試選用更輕巧的材質替代銅鐵,並設計出“可加可減”的活動式盔頭——演員能依據戲曲場合的不同需求,進行拆卸或拼接,同一組頭飾甚至能適配四五種不同造型。
“以前,一個演員要是需要四頂不同的盔頭,總共得花上萬港元,這些盔頭還得安排更大空間來存放。”陳國源說,“但我設計的盔頭,一件就能變出四種造型,儲存方便,價格也更實惠。”
這種活動式盔頭一經推出,便在香港粵劇戲班中引發熱烈反響,備受歡迎,粵劇名伶如新馬師曾、鄧碧雲、林家聲、任劍輝、白雪仙等人都成為他的忠實顧客。憑藉活動式盔頭一躍成為“幕後大紅人”後,陳國源也不敢自滿。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前輩們如此信任我、舉薦我,我一定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辛勤耕耘粵劇服飾逾一甲子,被問及支撐他持續創作的動力源泉時,陳國源毫不猶豫地回答:“有心、有毅力。”在他看來,粵劇戲服與帽飾已超越裝扮的範疇,更是“藝術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陳國源愈發重視粵劇戲服和帽飾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2019年,他的戲服和帽飾在美國洛杉磯展出,儘管未能親赴現場,但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讓外國友人領略粵劇文化魅力,他內心充滿欣慰與自豪。“能為推廣粵劇出一份力,我十分滿足。”
2024年,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誠邀陳國源出席香港文化博物館同樂日,為專題講座擔任嘉賓講者,帶領觀眾深入探尋香港粵劇舞臺服飾的發展歷程與特色。他通過分享創作心得以及戲台趣聞,讓參與者得以一窺粵劇文化獨特魅力。
“這個過程不僅是在傳承粵劇文化,更是在傳遞我對粵劇文化的滿腔熱情。”他說,希望能感召更多年輕人對這門藝術產生興趣,甚至投身其中,讓文化珍寶得以代代相傳。
“年輕時,通宵達旦工作,我也不覺得疲倦。”陳國源說,如今他依舊熱情滿滿,“我還沒退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實在沒有能力再做為止。”
(據新華社香港電 黃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