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季度扭虧為盈,零跑汽車是當前繼理想、問界之後第三個實現季度盈利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其是如何做到的?
程瀟熠 | 作者
葉錦言 | 編輯
深網·騰訊新聞 | 來源
均價11萬元,年銷29萬輛,2024全年賣一輛虧8000元,卻在四季度扭虧為盈,在汽車價格戰持續壓薄車企與供應鏈利潤的當下,零跑的盈利是賺出來的還是摳出來的?盈利狀態能否持續?是外界對零跑的兩大疑問。
“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這個是正道。你靠別的,比如說靠供應商建立毛利,那你肯定不長久。”朱江明說。
3月10日,零跑發佈首搭LEAP3.5架構的B10車型,將雷射雷達高階智駕的配置下放到了12萬元級車型上,新車發佈一小時后獲得超1.5萬訂單。
今年2月底,作者與零跑創始人朱江明聊了聊零跑成本控制的邏輯、智駕和機器人規劃、出海進展,以及對DeepSeek等大模型新技術的看法。
1967年,朱江明出生於浙江義烏。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以商品種類豐富、量大價低名揚四海。從小耳濡目染的朱江明相信商品價格“永遠有空間”進一步下探,他也習慣於動手證明自己的想法。
創業32年,經營過兩家上市公司,完整經歷了資訊革命的朱江明對新技術、新產品有更審慎的判斷。儘管零跑是第一批上車DeepSeek的車企,但他認為零跑仍是家造車企業,而非AI公司,“AI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要取代所有人還太遠,五年十年以後也不可能。”
以下是與朱江明交流的實錄整理,經過編輯和節選:
1
“AI沒有創新肯定干不過人”
提問:零跑是最早一批接入DeepSeek的車企,接入後有幫零跑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嗎?
朱江明:從我的角度看,像DeepSeek這種還是一種工具,是一個更加智慧化的搜尋引擎。
我可能沒那麼激進,因為所有的創新技術,它的曲線就是開始很高,一段時間后下來了,成熟后再上去。就像原來的物聯網,你說物聯網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它能解決一些,但它解決不了所有的。
AI更多是比原來更先進的工具,可以搜索的更全面,還可以做總結,但不是說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對這個沒那麼樂觀,但也願意儘快去擁抱新事物。
在DeepSeek之前,去年零跑已經裝了千問(阿裡通義千問)的模型。
提問:會不會因為不夠激進而錯失先機?理想和小鵬都說要做AI公司。
朱江明:我們還是一個造車的企業,AI可以應用在任何領域,車也是其中的一個領域。在車上能用得到的,我們要馬上去用。DeepSeek一出來,我們就花了一周時間,讓DeepSeek接入零跑所有車型。
我們現在主要精力還是聚焦在智駕上,大語言模型自己也在做儲備,但更多還是以合作的方式。
提問:做AI企業還是做車企,可能判斷依據在造車的工作到沒到頭?
朱江明:那當然沒到頭了。原來大家對豪華車可能關注的是,有真皮座椅,有空氣懸架,現在更看智慧化程度。但不是說AI可以代替一切,車的舒適性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比如說坐在汽車上的舒適度能不能跟高鐵上一樣?能不能跟飛機上一樣?那都是要去解決的課題。造車這個事情,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創新。
提問:對AI的保守判斷是因為親歷了不少技術週期嗎?印象比較深刻的技術節點是哪一次?
朱江明:對,因為看的比較多。大概物聯網的時候,說萬物互聯,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但一段時間以後也沒有說物聯網可以改變世界,只不過讓世界更好一點。
我覺得AI時代也是一樣。哇,這個所有人都要失業了,都是機器人了,我認為這個離得太遠了,五年十年以後也不可能。
只不過說,某些場合可以用深度學習來解決你實際中的一些問題,原來自動化流水線實現不了的,現在通過深度學習可以讓智慧化程度更高,但不能夠說百分百的替代。
提問:相比AI,人的壁壘是什麼?
朱江明:現在AI能夠總結的是已知的資訊。哪怕它的推理,也是基於已知的東西給你一個組合,但是它沒有創新。那沒有創新,它肯定是干不過人了。
2
從歷史經驗看,最終智駕的領先者將是中國企業
提問:有考慮讓機器人進廠打工嗎?
朱江明:目前我們也有這個想法,也成立了幾十人的團隊,先從我們自己工廠開始。
提問:預計機器人成本降到多少就可以大面積運用了?
朱江明:這個不完全是一個成本問題。比如說它的承重,現在機器人可能就20公斤,再重就不太好做。
還有它移動的速度也是一個大的問題,第三個是精度,打螺絲要很精確的打進去,從人腦判斷改成機器判斷,要做到實用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提問:機器人是自研還是會和像宇樹這樣的公司合作?
朱江明:我們會有一部分合作,那機器人的“大腦”,我們要自己去做。
提問:前段時間還看到你們都去參加了浙江省的創新深度融合座談會。
朱江明:我們就坐隔壁,我說興興我們加個微信,他說朱總,17年我們就加了微信。
提問:當時是因為什麼事情加的?
朱江明:我們跟朋友一起做的投資公司,對(宇樹)這個專案很感興趣,所以聊了兩次。
提問:座談會後有聊未來的合作嗎?
朱江明:也聊了,我們還是有很多結合點的。智慧化這塊中國企業投入很大,我的總結這個分為幾類:
一類是做大模型的,類似於騰訊、阿裡、位元組,做類DeepSeek、千問這些大模型的。
一類是投入到智能駕駛的公司,包括蔚小理、華為、零跑,還有專門做智駕的公司,投入都比較多。
一類是AI剩下做人臉識別的,特別是海康大華這一類公司,要求的算力相對少一些,規模更小一點。這幾類是目前AI里投入比較大的。
像具身機器人這塊,我們智能駕駛的很多算力、訓練一脈相承,將來可以做的“大腦”。讓機器人去做汽車裝配,各個工位的搬運等等。
提問:今年會是L3(有條件自動駕駛)量產元年嗎?
朱江明:今年可能性是很小的。所謂L3是基本上你就無接管了,這個難度還是有的。
大家可能都偏樂觀了一點,我覺得到年底,如果大家能做到,在城區開也能夠像高速那麼從容,今年已經是前進一大步了。
提問:很多人認為L3技術已經ready了,大規模量產主要卡在法規上。
朱江明:那如果僅僅是法規的問題,現在城區你直接手搭在方向盤上讓它開就行了。不存在法規的問題這是我的看法。
提問:在和其他車企負責人溝通中,有沒有人認為你過於悲觀了??
朱江明:不是,事實就是這樣,大家要去看客觀事實。
提問:零跑在智駕方面是怎麼平衡成本和技術先進性的?
朱江明:前期技術路線相對不明朗的時候,零跑是跟隨策略。去年我們認為技術路線已經基本明確,適合大規模投入,所以去年年底零跑光演演算法部門就有500多人。
另外,零跑的思路就是以時間換空間。零跑是第一個大規模上車高通8650晶片,最新一代的禾賽的ATX激光雷達,也是剛出爐我們就上車了,我們要跑的比別人快,所以至少在半年到一年內,零跑是有優勢的。
提問:如何判斷跑的速度和節奏?
朱江明:汽車從成本結構上來看,至少60%以上是電子的成本。電子的成分越來越多,所以整個調性更像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就要符合摩爾定律。摩爾定律就是每18個月性能要提升一倍。所以你現在看,座艙智駕的晶片,基本上也是兩年或者一年半就要更新一代,你就要跟上這樣的節奏。
提問:零跑2024年初開始研發端到端,怎麼做到這麼短時間上車的?
朱江明:實際上每家都一樣,都是時間很短,好處就是大家基本在一個起跑線上。
目前零跑有閉環的管理平臺,我們可以在五六個月的時間里,從動態的BEV到靜態的BEV再到端到端。
提問:智駕研發更早的企業還存在先發優勢嗎?
朱江明:相對還是有一些優勢。比如說端到端的大模型,它的上限很高,但它的下限也很低。就是說可能會出現非常意想不到的低級錯誤,這個時候還要由原來的規控演算法來兜底。兜底的好壞就看原來的積累。
提問:零跑的整體智駕規劃是怎樣的?
朱江明:我們就是兩種模式,一個是高階智駕,一個就是普通的L2,沒必要做中間的版本。B10就是高階的智駕。
B10這個產品交付的時候,激光雷達智駕版就有點對點通勤的能力,我們希望在下半年升級到城市NOA,明年智駕升級到車位到車位的能力,保證用戶免費升級。我們也希望智駕能在今年下半年成為國內第一梯隊。
提問:在算力儲備上,零跑為什麼選擇租賃的方式?租算力和買算力的區別可以類比為租房子和買房子嗎?
朱江明:也不叫租吧,就是分期付款。
我們雖然是租用算力,但24小時都是我們用,不是說分時用,這個是建立在我們自己的數據管理平臺上。租只不過說是一個輕資產,比如說分五年付,我每年付20%的租金就可以了。
提問:相當於五年後,算力就完全歸零跑了?
朱江明:對,五年付清,這個就是直接就歸你了。
提問:特斯拉在國內上線了“閹割版”FSD,未來完全版還會是“鯰魚”嗎?
朱江明:這個我沒去體驗過,不過從原來我們在安防行業的經驗來看,最後智駕做的好的應該是中國的企業。比如說車牌識別用了很多視覺識別。這些技術目前應用做的最好的還是中國。
提問:零跑是如何處理跨國數據採集和訓練問題的?
朱江明:我們會在歐洲建一個分支機構,在本地做歐洲智駕的訓練。
3
成本控制的訣竅是讓事情變簡單
提問:造車有沒有花過什麼冤枉錢?
朱江明:最大的冤枉錢就是第一款車沒成功。其他倒真沒花過冤枉錢。
提問:怎麼做到不花冤枉錢?
朱江明:更多還是企業經營的經驗。在我成立零跑之前,我已經有20年的企業創建和經營的經驗。也去過世界500強,在摩托羅拉三年,有外企管理思路的學習。也經歷了大華上市公司的規範化過程,所以零跑沒有犯過致命性的錯誤。
零跑整個公司的治理架構,從創辦第一天開始,是完全按照中國上市企業的規範化標準來做的。
我自己是技術出身,原來在大華也負責整個供應鏈,技術研發。所以在這個供應鏈、製造產能這幾塊,相對準備的比較從容,最不足的可能是銷售。原來我們更多是To B的銷售,汽車是一個To C的產品。
提問:零跑年初對營銷體系做了大整合,整合的邏輯是什麼?
朱江明:我們希望管理要把它簡單化,就是往減少部門的方向走。現在彙報給我的就十個人,這個就比較簡單清晰。
比如說,我們一個是整車產品線,三個是零部件產品線,每一個都是端到端。就是說從產品規劃、定義到立項研發、工程、製造,再到交付就一條路,每個人端到端的管到底,這樣就不會有更多互相的扯皮。
提問:管理寬度增加,這對管理者的專業要求也很高。之前和其他新勢力溝通,市場上能own住一整條業務線的將軍非常稀少。
朱江明:那我們就當(每條線)是一個小公司嘛。比如說電子電氣架構,包括座艙智駕跟電子相關的,就一個負責人,他就把電子管到底。電驅、電池也是一樣。整車相當於從研發到製造,除了銷售都在這條線里。
提問:看起來零跑沒什麼內部賽馬機制?
朱江明:選好帶頭人很重要,每個部門頭好了一切都好。
零跑團隊除了我以外基本上是以80後為主,幾個產品線的負責人全部都是自己從研發一線一步一步走上來,走到管理崗的。比較年輕也比較務實落地。
提問:怎麼判斷哪些零部件或技術需要自研,哪些不需要?
朱江明:我們說所有核心零部件自研,首先一點就是要保證自己研發的零部件品質比外部要好,比外部要低,只有這個前提下,我們才去做自研。
然後呢,有規模化平臺化的優勢。比如說我們的四葉草中央集成域控,我這一個盒子可以裝在所有車上,那我這個平臺化、集成度、成本結構就很好。
不然說座艙這個盒子,我至少要AB兩家供應商,你有那麼多車,一個系列定一個供應商可能都多了,那像我們有ABCD四個系列,起碼要四個供應商,這個將來升級也很麻煩,什麼都麻煩。自製后就完全統一了,整個都方便。
提問:為什麼放棄自研AI晶片了?
朱江明:晶片我覺得這個不適合車企去做,還是往系統集成的方案最優這個方向。
從我的角度看,就是覺得現在規模還不夠。因為手機都是以億台來計算的,這個時候你才有可能去做一顆晶元,覆蓋自己的產品。汽車全球總共九千多萬輛,可能兩家晶元都供養不了。所以將來晶片肯定也會整合,容納不下那麼多人去做晶片。
提問:哪些部分最需要集成?
朱江明:一個是動力部分要大集成,一個是大腦——座艙智駕,艙駕融合要做集成。未來要往單晶片,單控制器的方向,我們下面做大集成就是把VCU、MCU、電源的控制器、壓縮機的控制器功能都集成在一顆晶元上,成本、體積、能耗各個方面都節省。
比如說我們LEAP3.5,裡面的控制器,座艙,智駕,都平臺化了。就是說ABCD四個系列車型,縱向不打通,但是橫向是打通的,B系列有88%的零部件的共享率。
提問:零跑是怎麼做到橫跨這麼多領域做自研的?
朱江明:我們是做分類,比如說電驅這個部門,它的核心是什麼?是電力電子、功率驅動。那電源跟它也是相通的,壓縮機本身也是電機,也是相通的。這一類可以去做延展。
那內外飾座椅呢,這一塊我們覺得自己不專業,那就是找好的供應商跟我們來合資合作,我們就不要在那個方向去投很多的這種技術的資源。
提問:大概什麼時候開始有成體系的成本意識的?
朱江明:因為我老家是義烏的,義烏很多小商品,可能有些人想像不到能便宜到什麼程度。成本控制的意識,很多也是受這種啟發。
提問:覺得所有東西都可以做的更便宜?
朱江明:永遠有空間。
提問:有沒有遇到已經壓到極致?,沒有空間的時候?
朱江明:還是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這個是正道。你靠別的,比如說靠供應商建立毛利,那你肯定是不長久的。
4
未來全球會有十家車企
提問:馬上要去歐洲出差,主要是去忙什麼?
朱江明:看工廠落地的事情,爭取明年的二三季度能在當地量產。
提問:零跑和Stellantis集團目前的溝通頻率是怎樣的?
朱江明:基本上一個季度或半年,我跟John(Stellantis集團董事長約翰·埃爾坎John Elkann)會有一次交流。一個是零跑產品要在歐洲當地語系化製造的事,然後就是如何把零跑國際的銷量提上去。
提問:Stellantis集團對零跑國際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朱江明:我們去年5月份零跑國際成立,到九月份在歐洲有300家轉銷商店,到年底全球有400多家轉銷商店,現在已經有近500家了,這個速度是超過我們的預期的。
提問:最近法拉利CEO貝內代托·維格納來零跑交流,是否方便透露聊了什麼?
朱江明:法拉利CEO原本是意法半導體的高管,也是跨界,跟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他們對零跑的技術能力、零部件能力和產品規劃都非常認同,覺得還超出預期,希望看和我們在核心零部件上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合作。
提問:零跑的自研核心零部件與其他車企合作,是否會削弱自身的競爭力?
朱江明:全球汽車市場足夠的大,不可能就你一家車企。不可能很多,也不會說集中到只有幾家,我們覺得全球還是會有十家車企。
汽車的整個生命週期不像手機,手機就一年,汽車一款至少是四到五年,隨著時間的拉長,競爭沒那麼快,從這個角度看,車企會比手機企業多一倍。
提問:未來全球十家的入場券是年銷量400萬輛嗎?
朱江明:全球前十最起碼400萬輛。全年50萬輛以上基本能達到盈虧平衡,100萬輛,可能你這個企業活的還馬馬虎虎。
提問:這個數位是根據燃油車市場預估出來的嗎?
朱江明:對,電動車相比燃油車市場會更集中。全球看汽車電動化沒那麼多,所以說(到終局)還有一段時間。
提問:DeepSeek給AI行業帶來一個新的招聘趨勢,招年輕的人而不是招有經驗的人,汽車智慧化招人的趨勢是什麼?
朱江明:我覺得要兩個結合。
提問:會不會有點既要又要?
朱江明:不是,那智慧化、座艙跟燃油車很不一樣,你既需要一部分外部的力量,也必須要有車企經驗的人。
內容轉載 | 求職洽談 | 商務合作
請添加微信1851446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