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Halliday:在AI 眼鏡行業的起步階段,使用者使用時長比銷量更重要
更新于:2025-03-26 01:21:10

藍鯨新聞3月25日訊(記者 朱俊熹)AI這塊熱土向來不缺戰場。從模型到應用,各種AI大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更多的賽道,或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迎來終局,就像今年年初冒頭的“百鏡大戰”。

1月,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展CES 2025上首發了AI眼鏡產品後,Halliday儼然成為中國廠商中的一匹黑馬。它深受現場觀眾和海外科技媒體的青睞,被稱作“可穿戴技術的新標準”,在整合AI功能的同時,外觀卻和普通眼鏡沒有多大區別。

CES結束後不久,Halliday又在全球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開啟了一輪眾籌。上線首日就就突破百萬美元大關,截至3月9日,眾籌金額已超過330萬美元,刷新了AI/AR眼鏡專案的眾籌紀錄。

Halliday的聯合創始人、COO Carter 告訴藍鯨新聞,這些籌集到的資金將主要用於訂貨、備貨等環節,產品交付是他們現階段擺在第一優先順序的任務。目前Halliday AI眼鏡已在量產,預計將在4月開始發貨。

當聚焦在AI眼鏡行業的視線開始轉移到別的戰場,留下來的玩家們或許能更冷靜地看待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Carter在接受藍鯨新聞專訪時表示,“到今年年底的時候,最應該關注的並不是誰賣得最多,而是誰現在被使用者使用得最多、能獲得最多的使用者使用時長,這比單純地看熱鬧有價值。”

這種產品驅動的思維模式,可以追溯到Halliday核心團隊的創業經歷。他們都來自於未目科技,是頭部美瞳品牌moody的母公司。在moody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們開始思考,未來什麼品類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智慧眼鏡。於是從三四年前起,團隊就開始佈局這個賽道。

當下一個Ray-Ban Meta成為國內眾多智慧眼鏡廠商的目標時,Halliday又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技術路線,並和另一家專做可穿戴AI的創業公司Gyges Labs建立合作。雙方共同定義了第一代Halliday AI眼鏡,它沒有配置攝像頭,搭載的是Gyges Labs研發的DigiWindow技術,顯示內容可以直接投影在用戶視網膜上,而非鏡片上。“雖然大家都叫智慧眼鏡,但實際上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物種。”Carter強調。

圖片來源:Halliday

而Gyges Labs的另一重身份,是朱嘯虎投資的首個AI硬體專案,未目科技也是Gyges Labs的天使投資人。2024年11月,Gyges Labs宣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金沙江創投、韶音創始人陳皞、NYX Ventures。朱嘯虎曾表示看好大模型落地AI智慧硬體這一方向,認為和互聯網時代類似,AI時代下硬體也會比消費端APP先跑出來。

Carter則表示,大模型的出現,賦予了眼鏡更大的想像空間。AI能夠幫助眼鏡在有限的螢幕內完成資訊的高效傳遞,同時增加了可玩性和交互性。按照他的設想,未來手機將可能成為像充電寶一樣隨身攜帶的計算單元,而眼鏡將成為人們最主要使用的產品。

以下是Carter與藍鯨科技的對話實錄,內容在保證原意下有刪減調整。

熱鬧退潮後,智慧眼鏡的下一場突圍戰

藍鯨科技:

很多人可能通過CES(美國消費電子展)才開始關注到Halliday,在CES上收穫到的熱度在你們意料之內嗎?

Carter:

我們預期到大家對於智慧眼鏡的關注度會比較高,但確實沒有意料到會這麼高,包括對我們品牌的關注度。現場確實人山人海,接待量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藍鯨科技:

為什麼會選擇在CES上來首發眼鏡產品,這個平臺能帶來哪些助力?

Carter:

CES本身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展會,很多品牌都會選擇在CES上首發自己的新品,現場也聚集了很多媒體、科技行業愛好者。

圖片來源:Halliday在CES現場

藍鯨科技:

你們現在是主要面向海外市場嗎?

Carter:

是的。至少在第一階段,我們很多功能還是基於AI來打造的,AI服務整體在海外是相對比較成熟的。在我們開始做的時候DeepSeek V3和R1還沒有發佈,其實DeepSeek現在在我們的需求領域也還是在一個偏早期的階段。所以我們先面向海外用戶來驗證我們的功能和場景,並完成共創的過程。

未來不排除可能會在國內發售,今年我們會認真討論這個選項,但是目前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藍鯨科技:

對於海外使用者需求的洞察,之前有積累過一些相關經驗嗎?還是現在也在逐漸探索中?

Carter:

我覺得都有。一方面我們自己有在海外生活的經歷,我之前也在負責moody的出海團隊。怎樣在海外去做行銷、銷售,以及使用者洞察和運營,這方面我們都有比較成熟的方法論。

原理上講,用一套相同的方法論,我們是可以洞察任何一個地區和使用者的需求,只是需要時間和實地考察而已。我們可以從社交媒體的內容和與真實使用者的交流,获取到非常多有效的信息。但要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還是要基於他們對產品的真實使用體驗。因為智慧眼鏡是一個全新的品類,無法完全類比任何一個其他的類目。

藍鯨科技:

海內外使用者對智慧眼鏡這類產品的需求會有什麼顯著的不同嗎?

Carter:

首先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海外使用者對翻譯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不像國內可能只有出國旅遊的時候才會需要。在美國有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講不同的語言,本身對於翻譯這種特定功能的需求是遠高於國內使用者的。類似這樣不同的文化場景和生活習慣方式都會帶來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側重。

藍鯨科技:

CES結束之後,你們在眾籌平臺Kickstarter發起了一輪眾籌融資,為什麼會選擇這種眾籌融資的方式?

Carter:

因為我們是在一個非常新的品類里,早期一定要有一群科技愛好者和發燒友,來和我們一起完成早期產品的打磨。他們最主要聚集的地方就是在Kickstarter和Indiegogo(注:都是眾籌平臺)這樣的平臺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從眾籌開始做起,因為會在這裡找到和我們早期用戶畫像最匹配的使用者。

藍鯨科技:

籌集到的資金計劃用於哪些方面?

Carter:

基本用於跟產品實際交付相關的研發、備料、訂貨和開模等費用。現在產品已經在量產了,我們預計在4月份發貨。Kickstarter的募資活動結束後,我們也會考慮更多平台的銷售可能性。

圖片來源:Halliday在Kickstarter上發起的眾籌活動

藍鯨科技:

今年“百鏡大戰”這個概念變得非常的火,你覺得這個趨勢是真實存在的、可感知到的,還是更像是炒作起來的概念呢?

Carter:

我覺得都有。一方面,確實有很多玩家正在進入這個行業,推出自己的產品,但還遠遠沒有到一個“戰”的階段。因為現在每家都還沒有找到足夠強的核心場景,大家都還在探索用戶真實需求的階段。

所以我覺得到今年年底的時候,大家最應該關注的並不是誰賣得最多,而是誰現在被使用者使用得最多,能獲得最多的使用者使用時長。我覺得這比單純地看熱鬧有價值,因為最終不管品牌在行銷上面做得多麼出色,最終核心還是要落回到產品的實際體驗上。

和Ray-Ban Meta不同的智慧眼鏡物種

藍鯨科技:

據說“Halliday”這個名字來自於電影《頭號玩家》裡的一個角色,為什麼會參考電影來給公司取名?

Carter:

因為我們本身都很喜歡《頭號玩家》這部電影,裡面描繪了一個虛擬的電子世界叫 OASIS,“綠洲”。創造OASIS的人叫作James Halliday,他是一個非常有深度、可挖掘的角色。

他作為一個發明家,創造了OASIS世界,讓很多人可以在虛擬世界裡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但他其實底層仍然希望人們不要沉溺在虛擬世界里,而是花更多時間在真實世界里,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們建立更有意義的、有深度的交互和關係。

這個理念其實也是我們在堅持的。因為Halliday品牌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AI技術和可穿戴硬體,將虛擬世界的資訊和智慧與現實世界進行完美融合,讓所有人的現實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流暢和高效。而不是創造一個VR的虛擬世界,讓大家把時間都消耗在娛樂和虛無中。

Halliday本身是一個非常懷舊的人。他很懷念早期時候的電子科技行業,現場、遊戲,包括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關係會更加簡單。不像在手機甚至VR時代之後,變得無比複雜,資訊像爆炸一樣地在轟炸所有人。

所以我們通過結合AI和更近眼的顯示這兩點,來幫助使用者做更好的信息篩選,在合適的時間得到合適的信息説明,這是我們長期努力的一個目標。

圖片來源:豆瓣《頭號玩家》電影

藍鯨科技:

Halliday眼鏡希望滿足使用者對資訊的哪些需求?

Carter:

一類是直接的功能性需求。例如我們的Cheat Sheet(備忘錄)功能,能夠作為提詞器,在演講、做presentation(推介)或面試的時候提供信息輔助。翻譯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在出國旅行或者與外國人交流時毫無壓力。導航功能可以解放雙手,直接用眼鏡來尋找路線。

另外一類則更偏向精神需求。這些不一定是單純從效率上幫使用者解決問題,而是使用者在用過以後發現生活變得更加絲滑和方便了,俗稱讓使用者用“爽”了。

拿通知功能來舉例子,現在如果我想用手機看消息通知,我需要從兜里拿出手機,劃開螢幕,找到那個通知去看具體內容,結果最後發現是一條無效的資訊。但是在Halliday眼鏡上,使用者只需要稍微抬一下眼睛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提醒,我可以快速決策是回復還是暫時先忽略。這個過程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絲滑,減少了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其實在各個功能在嘗試增加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爽”感,尤其是Halliday搭載的Proactive AI(主動式AI)功能。在聊天過程中,它可以去理解我們的聊天內容,基於內容本身來給我信息支援。比如說你問了一個我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類似“Beatles的第一封專輯是什麼”,眼鏡可以快速主動地為我提供答案。我只需要稍微抬眼掃一下,就可以用這個信息來繼續我們的談話。它底層滿足的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的想法,對應在馬斯洛五層需求里自尊和社交的需求。

所以,我們既在一些具體的功能點上,幫助用戶解決了一些使用現有工具無法解決的問題,也隨著眼鏡這個生態位的加入,讓使用者跟這個世界的連結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絲滑。

圖片來源:Halliday

藍鯨科技:

現在很多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多數AI眼鏡產品在功能上會趨於相似,比如都支持翻譯、導航等。Halliday為產品找到的差異化優勢是什麼?

Carter:

軟體上的話,我們搭載的主動式AI在當下是獨一無二的,硬體上的差異化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在提供顯示的情況下,讓它可以是一個35克以下、全天佩戴非常舒適,同時非常好看、能夠做到12小時以上續航、適配標準近視鏡片的眼鏡。

這個過程其實是在智慧眼鏡所謂的“不可能三角”(注:指續航、重量、智能水準)裡邊,盡可能做到平衡性。讓使用者既可以享受智慧眼鏡的魔法和便利,又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眼鏡來佩戴。用戶不應該為了獲得這些智慧功能做出很多犧牲,比如要戴一個很笨重、難看或者不舒服的眼鏡出門,或者每兩小時給眼鏡充一次電。像我自己就把我們的眼鏡當作日常的主眼鏡來佩戴。

所以智慧眼鏡首先應該是一副好的眼鏡,然後才是提到的這些功能。至於落到哪些功能上,我覺得大家現階段還在先把基本功能給覆蓋全、做好的早期階段。很多功能也都是圍繞比較偏剛需的場景,因為它們足夠簡單直接,也是用戶馬上就可以用得上的。

在這個階段,其實大家最不一樣的還是在於,一個是硬體上的定義,另一個就是 AI功能到底能夠做到什麼深度。比如,提詞器功能的深度很明顯就是擺在那裡的,但是像通知和資訊管理,其實是一個可以做得非常深的領域。

名義上大家都有的一些功能,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它的交互邏輯、技術完整度,以及用戶體驗度是有很大差異的。雖然大家都叫智慧眼鏡,但實際上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物種。

藍鯨科技:

在硬體方面,能夠明顯感受到Halliday眼鏡的一大不同在於,它沒有攝像頭,也不會投射在鏡片上,這是基於什麼技術原理?

Carter:

我們其實相當於在鏡框上裝了一個微型DigiWindow(微型顯示幕)顯示模組,它可以將圖像直接投射在你的視網膜上,你會反向看到一個3.5英寸的畫面,跟Apple Watch的大小是差不多的。這樣的話,Halliday的整個光機非常小。也正因為不需要投射在鏡片上,所以使用者可以直接到普通眼鏡店裡面去配普通的鏡片,近視、遠視、多焦點等都可以。另外通過DigiWindow技術,Halliday眼鏡的光學效率是非常高的,讓我們可以在不犧牲重量的情況下,實現12小時的續航。

圖片來源:Halliday

藍鯨科技:

現在很多主流智慧眼鏡產品都會選擇搭載攝像頭,主推第一視角攝像、記錄的功能。為什麼你們會出現這種選擇上的不同,是覺得這方面功能不是使用者的主要需求嗎?

Carter:

首先,Ray-Ban Meta(注:該眼鏡搭載了攝像頭、支援拍攝功能)去年出貨百萬台的成功,證明了用戶對於智慧眼鏡是感興趣的,同時對於眼鏡的拍照功能是存在真實需求的。

圖片來源:Ray-Ban Meta

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的很多廠商和品牌都在集體往這個方向走。拍照眼鏡的技術相對更加成熟、直接,對於內容生態的要求也更低,所以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先跑出去。

反而大家對於顯示眼鏡這個領域的顧慮會更多一些。一方面因為產品定義和開發的難度要高非常多,另一方面現在市面上其實成熟的顯示方案也並不多。光波導(注:利用鏡片引導光線進入眼睛)等顯示方案要搭載到日常眼鏡上,在現階段的局限是非常大的。我們是配置了DigiWindow,才能夠兼顧顯示品質、功耗以及佩戴體驗。

Meta未來一定也會推出帶有顯示的眼鏡(注:Meta創始人兼CEO紮克伯格曾在訪談中提到過這點),只不過他們也還在評估具體的技術路線。我們的邏輯是,既然知道未來是一定要做顯示的,而且顯示的資訊傳送速率是音訊的10倍以上,我們不如從一開始就圍繞AI來打造一款出色的、搭載顯示的眼鏡。這樣AI才能夠將信息比較高效地傳遞給使用者,讓這些資訊可以在很多日常場景中真正賦能使用者。

Ray-Ban Meta瞄準的是不想動手拍照、希望多拍第一視角,或者單純追潮流,看到這款眼鏡比較火也買一個來玩一玩的使用者。覆蓋的是相對更泛人群、偏娛樂化的場景,而我們在打的是偏功能輔助的場景,用戶購買Halliday眼鏡的核心的訴求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加智慧和高效。這也是我前面說的,雖然我們和Ray-Ban Meta都叫智慧眼鏡,但其實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藍鯨科技:

那Halliday在市場上會有對標的産品嗎?

Carter:

我們現在確實沒有可對標、要對標的品牌或者產品,我們也是在摸索的過程中去逐步定義屬於自己的路線。

從使用者需求中,找到最優技術路線

藍鯨科技:

DigiWindow這項技術在研發或者應用方面存在哪些門檻?為什麼會成為你們的一個主打優勢,而其他品牌可能很難往這個方向來做呢?

Carter:

首先DigiWindow技術是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一個技術路徑,從來沒有任何一個顯示眼鏡或者AR眼鏡使用過這樣的技術路線。

所以在Gyges Labs(注:可穿戴AI公司)發明瞭這個技術后,我們也快速地看到了它的應用潛力,在第一代產品上搭載了這項技術。

相比於光波導,我認為這項技術在短期內有不可磨滅的優勢。今天我們看到的任何一件搭載光波導的眼鏡都要麼偏重,要麼大幅犧牲顯示,要麼可能直接拿掉揚聲器和觸控板,所有能供和電池容量都給了顯示。

而Halliday通過搭載DigiWindow的顯示模組,光波導的漏光、彩虹紋、能耗、亮度問題都不存在了。它的光學效率很高、能耗又很低,讓很多對於智慧眼鏡的暢想成為了可能性,對整個硬體定義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所以DigiWindow是在當前的技術限制下,我們認為最好的顯示方案。

圖片來源:Halliday

我們的邏輯並不是在市面上看到了一個感覺很獨特的技術方案,就要用它來做一個產品,為了一碟醋包一頓餃子。我們是今天想要吃餃子了,那來想想應該用什麼皮、用什麼餡、用什麼醋,能夠讓食客最後的體驗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是一個產品驅動的團隊和公司,會更關注在這一代產品中,到底要為用戶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然後我們用市面上最好、最合適、最合理的技術來打造出這個階段最好的產品。

藍鯨科技:

現在這代AI眼鏡產品是你們跟Gyges Labs共同打造的,雙方的合作模式具體是怎樣的?

Carter:

我們共同完成了對產品的定義。其中,我們會更偏向使用者和需求的洞察,以及具體功能的方向,他們會更偏向技術層面的考量。相當於是,我們對使用者和品牌的願景,與他們對技術的願景進行了相應的結合。

他們會負責核心技術的研發、產品的具體落地、供應鏈的支援,以及AI功能的開發。那我們會作為產品經理的角色,會做所有商業化相關的事情,包括品牌行銷、D to C(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以及渠道銷售等等。兩邊各取所長,大家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這個領域。所以合作起來,才可以爆發出比較好的專案、做出比較好的成績。

藍鯨科技:

可以理解成DigiWindow這項技術是屬於Gyges Labs的,那如果未來他們和其他眼鏡品牌合作的話,會對你們的業務產生影響嗎?

Carter:

我們其實是歡迎更多的玩家來採用跟我們一樣的技術路線,把這個市場做大。因為我們在現在這個階段,希望有好的技術,大家一起去用。它代表的是一條技術路線能成為更加主流的方向,歷史上很少有一家公司獨佔一條技術路線可以獲得用戶的認可的,一個新的生態的建立離不開大量玩家的一起努力。

藍鯨科技:

會擔心在CES上收穫到很多關注后,這條路線上的追趕者變多嗎?

Carter:

現在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於智慧眼鏡的定義,有自己的側重點,我們認為最合理的路線不一定是其他公司所認為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年iPhone出來的時候,其實它搭載的技術也沒有哪一項是完全超越了那個時代,或達到了巨大跨時代發明級別的。iPhone之所以做得成功,是它將使用者洞察得足夠清楚,然後做出了一個讓用戶會喜愛的產品。即便是這樣,它可能也是到了iPhone 4的時候,才成為一個在大眾市場上足夠成功的產品。

對我們來說,現在行業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肯定是歡迎更多玩家用自己的方式來定義自己的產品,讓使用者先習慣眼鏡是有智慧功能的。在此基礎上,大家才涉及到競爭的問題。其實說實話,短期內這個行業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因為這個市場都還不是真實存在的。

至於追趕的問題,我們一定會保證自己跑得足夠快,至少在一定階段內保持在行業里比較領先的身位。快和慢不一定是通過銷量,或者通過產品搭載了多麼先進的技術來顯示的。更多的是在於有沒有找到或真的洞察到,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場景和功能。

對於長期競爭,我覺得還是回歸到對用戶真實需求的洞察,這才是我們長期會花最多的精力去不斷打磨和反覆運算的部分。

藍鯨科技:

這方面會有一個評價標準嗎?不通過銷量,也不通過技術,那怎麼去評判到底有沒有真正洞察到使用者的需求呢?

Carter:

我們希望在這個階段觸達到的使用者,看到了我們的產品並且很喜歡,願意支付一個合理的價格來購買,不是貨比三家之後買了個最便宜的。用戶買回來之後願意長時間地去使用,發現它是有用的,而不是一個放在家裡落灰的產品。我覺得這就證明我們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因為如果是個落灰的產品,不管賣了多少個,其實對我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AI大模型帶來的想像空間

藍鯨科技:

從你們最開始研究AR眼鏡到現在,其實技術層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動,因為AI大模型有了顯著的發展。Halliday眼鏡的AI能力,背後接入的是大模型嗎?

Carter:

我們用的是Gyges Labs開發的AI agent,它一定會運用到大模型的計算能力來完成特定的任務,讓用戶可以在現實生活的更多場景中應用到AI的能力。但絕對不是做某一個大模型的套殼。

圖片來源:Halliday

藍鯨科技:

和上一代技術相比,這些集成了AI大模型的智慧眼鏡能夠突破之前的哪些局限、在什麼方面可能會表現得更好?

Carter:

雖然說Ray-Ban Met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Ray-Ban的品牌影響力和管道能力,以及它這一代產品對攝像頭和音響的大幅改善。但是AI大模型的出現,我覺得一定讓眼鏡的想像空間變大了很多。

像去年也有很多AI硬體的嘗試,到現在大家有一個相對的共識,就是AI agent最好的載體應該就是在眼鏡上。在這個共識的底層,就是因為今天AI大模型的成熟,讓眼鏡有了新的生態價值。

一方面,眼鏡作為大模型或者AI agent的載體,能在更多日常化的生活場景中為使用者提供説明,它的可玩性和交互性也高了非常多。

另外一方面,眼鏡不像手機一樣有很大的螢幕、有非常高的解析度和色彩豐富度。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怎樣能在一個有局限的螢幕內將資訊最高效地呈現給使用者。AI就是一個可以説明做資訊篩選和處理的、最好的中間載體。所以在AI的賦能下,很多原本普通的功能也會變得更加有可玩性,直線提升生活絲滑度。

藍鯨科技:

你剛剛提到,去年開始的共識是AI落地的最好載體是眼鏡。關於這點說法好像還挺多的,有說是耳機的,也有說是手機的,這個“共識”是不是還在進行中?

Carter:

每個人會有自己的觀點,但我覺得至少大多數人現在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是作為眼鏡。

我們認為有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就是盡量不要往使用者身上掛現在不存在的新設備。比如你現在再讓我天天背一塊磚,那我覺得肯定是不合理的。第二,顯示的效率就是比單純的音訊要高10倍以上,音訊還有很大的漏音、精力集中的問題。比如我可以同時跟你說話,再分心看一篇文章。但我沒有辦法一邊聽東西,一邊跟你講話,這是音訊交互的核心問題。

所以對於AI無縫銜接到各個生活場景的這個目標,顯示是一個必選項。如果想要做顯示的話,一定是放到眼睛前面效率最高。眼鏡是離你的五感最近的位置,包括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五官,它可以最高效地收集資訊、傳遞資訊。這是眼鏡這個生態位的存在價值。

藍鯨科技:

如果發展到將來,你覺得眼鏡和手機這兩種形式會怎麼演變?紮克伯格提到過,他覺得手機雖然還是會存在,但可能就放在家裡、不再隨身攜帶了,而眼鏡會成為最主要的使用媒介,你認同嗎?

Carter:

我覺得手機有可能會變成像一個計算單元一樣放在身上。它可以和眼鏡之間完成通信,這樣既能顯示更多的東西,又不需要大幅增加眼鏡的重量。因為如果把所有計算都放在眼鏡上的話,主要問題還是在電池容量和佩戴舒適性上。

我舉個例子,就像隨身帶了一個充電寶,它不再是一個帶有屏幕的手機,就是一個用來計算、進行藍牙和互聯網通信的計算單元。但是人們最主要使用的產品還是會變成眼鏡。

藍鯨科技:

那像Halliday這樣的智慧眼鏡,最後希望面向的是什麼客戶人群?是否不止是有戴鏡需求的人,可能還會包括不近視、不遠視的人群?

Carter:

其實在美瞳行業,大概30%的使用者也都是不近視的。這部分使用者戴美瞳更多是為了我的眼睛看起來更有神或者嘗試新的風格,眼鏡也是同理。雖然今天主要是近視或者遠視的需求使用者才會去戴眼鏡,但是如果為了特定功能而產生了戴眼鏡的需求,即便不近視也會選擇買一副Halliday。

藍鯨科技:

智慧眼鏡最終可能達成怎樣的理想形態?人們使用起來會是怎樣的?

Carter:

Apple Vision Pro和Meta Orion其實讓大家看到,將虛擬和現實疊加起來的一些理想形態的可能性,但它們目前的問題都還是在造價、佩戴重量和續航上。而我們在做的,首先是一個能夠戴出去的眼鏡,提供的可能是極簡的資訊功能。

我覺得現在是兩條方向往中間交叉的過程。未來,隨著我們的功能疊加越來越多,另一條路線的眼鏡重量越來越輕,最後會在中間找到這樣一個均衡點:既能戴出門,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虛擬和現實交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