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世紀,這座“上海第一”的水利樞紐在齒輪咬合間不斷創新
更新于:2025-03-27 21:35:17

在閔行的莘庄鎮有一條特別的馬路——東閘路,它的誕生正源自於道路盡頭一座跨越半個世紀的水閘——淀東水閘而得以命名。如今,這個水閘的職能也在不斷擴容,升級成為了淀東水利樞紐。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滬上第一座水利樞紐,淀東水利樞紐堪稱水利工程的標誌性存在。可以說,它承載著半個世紀的治水記憶,也書寫著新時代的創新篇章。3月26日,記者就來到了這座“上海第一”的內部核心區域,聆聽水利樞紐在齒輪咬合間不斷創新的背後故事。

應對汛期未雨綢繆,“一閘降水”緩解城市內澇

“開閘!”下午14時05分,在時針到達退潮點的時刻,指揮者一聲令下,淀東泵閘的閘口緩緩升起。

在秒針一圈圈前行的過程中,原來隱藏在水底的閘門橫樑慢慢露出真容,生長在此的青苔變得逐漸清晰,這些都是它們日復一日在水中工作時留下的歲月烙印。

直到門底全部拉出水面,開閘工作才算完成,當雙閘全部開啟后,淀東泵閘正式進入到了排水階段。原本平靜的淀浦河開始了加速流動,水流從內河打開的閘口緩緩流向外河。

中控台工作人員正在密切關注水閘排水情況。勞動報記者 包璐影 攝影

眼前這一幕,正是淀東水利樞紐未雨綢繆的最好證明,針對即將來臨的梅雨和汛期,這裡提早開展設備檢測,旨在通過場景類比操控“一閘降水”,以此來緩解城市內澇。

泵閘在防汛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汛期中,每一座泵閘的守護者都需要快速地從日常調度的“活水”模式,切換至防汛調度的“排水”模式,實現無縫銜接。

可以說,每一座泵閘站都有著其獨有的定位,會針對周邊不同的地理環境、河道布局而發揮各自具有針對性的作用。

年排水量5.8億立方,占青松片全年42%水資源調配總量

“我們這座始建於1975年的水利樞紐,歷經多次改造與升級,從傳統水工建築蛻變為融合功能與美學的現代化工程,其背後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時代的躍動。”市堤防中心淀東管理所所長蔡浩一告訴記者。

淀東水利樞紐的雛形可追溯至1975年,第一,它是由一座三孔節制閘和一座100噸級船閘組成,1978年正式投入使用,成為青松水利控制片的重要防洪屏障。

老水閘的設計雖顯樸素,卻在防洪排澇、航運通航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過去的50年裡,它見證了淀浦河航道的繁忙,支撐了長三角地區的水運經濟,並抵禦了多次颱風與洪水考驗。

2014年,淀東水利樞紐啟動改擴建工程。到了2019年竣工后可謂煥然一新,並且實現了技術升級。

技術升級后的淀東水利樞紐擁有了3台斜式軸流泵。勞動報記者 包璐影 攝影

“目前,我們有3台斜式軸流泵,總排澇流量達90立方米/秒。”據蔡浩一介紹,如今,這裡的防洪標準提升到了千年一遇,而且,還成為了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排澇泵閘。

記者瞭解到,淀東水利樞紐承載的著青松片全年42%的水資源調配總量,牽一髮而動全身。尤其是在汛期,這裡一年的排水量可以達到5.8億立方,體量非常龐大。

當了半個世紀的“上海第一”,它依然憧憬未來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上海第一座水利樞紐,淀東水利樞紐堪稱水利工程的標誌性存在。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能幹”,還“好看”。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根本不會相信,一座“藏”在城市角落的水利樞紐外觀竟然像是一個時髦的現代建築。因此,它總是被人們稱為“外形最不像泵閘的泵閘”。

記者越是走近越發現,它突破了傳統水工建築形象,以輕盈的“T”字型佈局和鋁合金格柵立面,打造出漂浮於水面的觀景台。據悉,因為與眾不同的建築外形,淀東水利樞紐還榮獲了中國水利工程最高獎“大禹獎”,更加彰顯出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淀東水利樞紐打造出浮於水面的觀景台。勞動報記者 包璐影 攝影

當了半個世紀的“上海第一”,淀東水利樞紐依然還在積極憧憬和規劃未來。

“淀東水閘是上海第一座通過部級標準化管理考評的水閘工程,目前,我們正按照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精準運行調度。”蔡浩一直言。

此外,記者瞭解到,這座樞紐不僅是水利設施,更是城市發展的“項鍊”與市民生活的“寶地”,旨在依託生態廊道建設,推動水環境與城市景觀深度融合,打造“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樣板。

目前,上海水務部門根據統一規劃、洪澇分開、高低分治的原則,形成了14個水利片分片治理的格局,配套建設了相應的水閘工程設施,在防洪、擋潮、排澇、航運、灌溉、改善水環境和保護水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據悉,全市現有水閘設施2994座,它們既是城市發展的“守護者”,也是文明演進的“活化石”。2024年,在上海防禦颱風“貝碧嘉”“普拉桑”“康妮”及河道生態水位管控等工作中,全市水閘工程就牢牢守住了防汛安全、生態保護防線。

當機械齒輪咬合江河脈搏,湧動的不僅是萬頃碧波,更是人水共生的千年智慧。從老水閘到新地標,淀東水利樞紐的故事是上海治水史的縮影——在守護安瀾的使命中不斷創新,在技術突破中注入人文關懷,以水為脈,續寫城市與自然共生的篇章。

頭圖為淀東水利樞紐突破了傳統水工建築形象。勞動報記者 包璐影 攝影

【來源:勞動報】

桂鐘高速建設忙
桂鐘高速建設忙
2025-04-05 23:20:04
文物里的中國精神
文物里的中國精神
2025-04-06 01: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