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於Phys.org,The Jerusalem Post,EurekAlert!。
牛津大學牽頭,由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坦尚尼亞珍·古道爾研究所、阿爾加維大學、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組成的多學科研究小組多年來一直在坦尚尼亞貢貝河國家公園研究黑猩猩。該研究小組貢獻了不少意義重大的黑猩猩研究報告,而這些報告的來源則是多年來跟這些黑猩猩的朝夕共處。
很多研究並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方向的,而是在觀察記錄中意外發現的情況,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發現。
黑猩猩會用樹枝去捅白蟻的窩,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早在上個世紀這樣的行為就被觀察到了。白蟻雖然小小的,但是其中富含能量、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是非常優質的食物,味道就不知道了。
黑猩猩會用細細的樹枝捅進白蟻居住的蟻丘,將它們從其中挖出來,類似於我們吃海螺。
該研究小組在觀察這種行為的時候,突然好奇:“黑猩猩是怎麼選擇樹枝的?”因為白蟻丘內部由蜿蜒的隧道組成,想要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突破這些隧道而不破壞結構,那不太容易啊。不破壞白蟻丘是為了下次還能來吃。
經過研究,研究小組將結果發佈於《iScience》雜誌,他們認為這些靈長類動物在製作用於白蟻捕撈的工具時運用了一定程度的工程技術!絕不只是拿著棍子隨便捅捅這麼簡單。
研究發現,黑猩猩不會隨便使用任何可以用的樹枝或者植物,它們是有意識地選擇相對具有柔韌性的植物,而且會選擇那些真的能提高覓食效率的材料。它們懂得哪些工具又軟又不容易斷。
為了確定黑猩猩選擇的植物是否確實更好用,研究小組使用攜帶型機械測試儀測量了各種植物的硬度,他們發現黑猩猩喜歡用的植物比在黑猩猩居住地分佈,但它們不會用的植物的柔韌性高2.75倍,顯然黑猩猩是懂材料特性的,不會只是巧合。
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彎曲黑猩猩使用的植物材料所需的力與彎曲從未使用過的植物材料所需的力的對比,結果依然是可想而知。
牛津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民族志學院研究員Pascual-Garrido博士表示:“黑猩猩會使用工具不稀奇,但這次發現是首次證明野生黑猩猩會根據特定的機械特性選擇掏白蟻丘的工具材料。”
它們是如何去根據功能特性評估和選擇材料的,這對研究黑猩猩的學者們去探索黑猩猩工具構造背後的認知過程有著巨大的説明。
這項研究表明,野生黑猩猩可能自己鑽研出了一套“民間物理學”,它們不知道是天然的直覺理解,還是不斷的試錯得知的,總之它們確實能選擇最適合工作的工具。而這樣的能力通過不斷的傳遞和學習,在黑猩猩種群的工具製造文化中不斷流傳。
除了對研究黑猩猩本身,觀察黑猩猩這樣的行為,也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古人類。
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人類起源系的亞當·范·卡斯特倫表示:“這一發現對於理解人類如何進化出工具使用能力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雖然木製品的工具在考古記錄中很少被發現,畢竟容易腐爛,但是有效工具製造和使用背後的機械原理在不同物種和不同時間保持不變。”
這是研究人類進化中的一個較少被涉及的方面,古人類會使用工具大家都知道,但是人類是如何排除使用的工具的物理限制和要求的?通過黑猩猩對特定的結構和機械特性選擇材料的過程,研究小組就能得以窺見人類技術進化的冰山一角。
另外一點就是,有些植物在5000公里範圍內的黑猩猩種群中具有通用性,這些黑猩猩種群有很多根本沒有接觸過,但它們就是都不約而同地懂得使用這些植物,比如Grewia spp.,這說明它們的“工程標準”具有普遍性!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工程學知識是如何學習、保持並且能夠代代傳承的?
真是驚喜不斷啊!動物研究就像是剝洋蔥,一層一層的揭開后,總有一天我們能看到最內部的那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