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神秘藏馬熊:民間俗稱人面熊,會直立招手,誘騙人類靠近?
更新于:2025-03-26 04:21:10

資訊來源於網路,bearpedia,interbears,中國林業網,西藏棕熊生態學和資源狀況研究,光明網。

神秘藏馬熊

自打人類誕生自我意識開始,人類就開始對各種未知情況產生了思考和恐懼。

人們經常會將難以解釋的現象如動物異常行為、自然災害等等情況歸因於超自然的存在,這是因為出於當時對自然的敬畏。然後通過自我的認知和一些誤解,不斷的完善這些傳說,再通過人類直接的口口相傳,細節被反覆加工,形成“自我驗證迴圈”。

比如在藏區,就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傳說。說是藏區有一種名為藏馬熊的恐怖熊類物種,它們的面部非常像人類,因此也被稱為“人面熊”。這種熊會在發現人類之後,主動模仿人類的行為。它們會在夜間直立站著,然後朝著人類招手,以此欺騙人類,使人類以為藏馬熊是需要幫忙的其他人。

然後等人類靠近後,出手襲擊人類,並將其生吞活剝!

據說曾有一個外地人到藏區徒步,他在野外迷路后,突然看到遠處有人朝他招手。饑寒交加的他非常開心,以為是遇到了好心的藏民,於是激動地跑過去。結果第二天,藏民們在其失蹤地點只發現了他的衣物和遍地血跡,卻不見他的蹤影。

這樣的傳說非常多,各種版本的都有,還有藏馬熊在公路邊吸引大車司機的版本。

很恐怖,但可信度卻很低。今天我就想來試著解讀一下這個著名的傳說。

從動物本身解讀

藏馬熊是真實存在的物種,但這個叫法並非其正式學名,藏馬熊的正式學名為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該物種的其他俗稱還有:馬熊、藍熊、西藏藍熊、喜馬拉雅藍熊等等。這是一種相當珍貴的物種,很早就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於二級保護動物。

其分佈範圍覆蓋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及喜馬拉雅山脈,海拔可達4500米以上。西藏棕熊的毛色主要是棕褐色或黑褐色,也有紅棕色的,年長的個體毛色可能會變成銀灰色。胸部常有白色月牙紋,體型比普通棕熊更小上不少,畢竟生活在食物不太多的高寒缺氧環境。不過它們的臉跟人類完全沒有相像之處。

跟大部分的熊類物種一樣,它們確實能短時間站立,也可能會做出招手的動作。但這些動作的目的卻並非是為了吸引人類。人們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們人類總是喜歡傾向於將人類的特徵賦予動物,就是所謂的擬人化。當人類看到熊做出類似招手動作並站立的時候,就認為是在招呼人類過來。

圈養的熊通常表現出與野生熊不同的行為。圈養熊揮手的動作確實可以作為與人類看護者和訪客交流的一種方式。這通常是一種習得行為。熊意識到揮手通常會得到人們的積極反饋,例如食物獎勵或口頭表揚。因此,揮手有助於建立一種與利益相關的互動形式。

2023年的時候,杭州動物園的馬來熊因會站立並且向人們揮手而出名,不知道你還記不得?當時就有很多人說像是工作人員穿著像動物的衣服扮演的。這些馬來熊就是吸引人們的積極反饋。

此外,圈養環境的限制可能會導致熊為了應對壓力或無聊而產生重複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揮手是一種自我刺激的形式,可以打破環境的單調。

而野生環境中的熊用後腿站立時,可能是試圖更好地觀察周圍環境或檢測空氣中的氣味。在這種情況下,揮手的動作可能是試圖增強氣味檢測能力。

野生熊站立並揮手最可能的情況並不是邀請人類,反而是一種警告,熊跟大部分動物一樣,在示威的時候會嘗試讓自己看起來更大。站著並向上伸手自然是會讓它們看起來更大的。

也許真的有人類誤以為遠處正在示威的熊是在招手的人類,然後靠近被熊襲擊致死的事件。但熊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吸引人類。

其他的角度

藏區的熊崇拜是有宗教根源的。

苯教視熊為山神化身,佛教傳入后將其納入護法神體系,那邊的多聞天王經常是坐著熊或者捧著熊。即使沒有法律限制,部分地區的文化本身也是不允許獵殺熊的,更別說是食用熊肉。

可以見得,熊在西藏具有一定的自然崇拜熟悉,傳說通過“半人半獸”形象,解釋熊的智慧行為,比如會進民眾家裡偷吃食物和想方設法躲避人類等等。另外,在唐卡與壁畫等藝術形式中,熊常作為護法形象出現,面部可能被藝術加工為威嚴的“神性表情”。

民間故事中也有熊可能化身為僧人、老人考驗人類的故事,或者作為山神使者傳遞警告。

這些因素導致藏區百姓對熊的忌憚和崇拜融合起來,誕生出了“人面熊”的傳說故事。

而從認知心理學視角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在驚慌和迷茫的時候,會傾向於將不確定的東西用大腦的認知來識別,將其聯想為自己知道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就可能將熊臉看成人臉。這種情況叫做“空想性錯視”。

全求各地都有類似的“人面獸”傳說,比如北美印第安人傳說“溫迪戈”常被描述為半人半獸、美國西弗尼亞州的“天蛾人”;歐洲中世紀“狼人”傳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