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並非僅因心臟問題:警惕這5種健康隱患!
更新于:2025-03-27 16:45:59

我們都對“心慌”這個感覺不陌生,無論是自己還是周圍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

在工作、生活乃至運動后,“心慌”總會突如其來,令人感到不安。這種感覺就像是心臟在胸腔里異常劇烈地跳動,甚至每一次心跳的強烈震動都能被清晰地感受到。這不僅使人不適,還可能引發焦慮和擔憂。

那麼,“心慌”究竟是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會出現“心慌”?當“心慌”襲來時,我們又該如何處理?

什麼是“心慌”?

“心慌”,亦稱作心悸,是一種讓人感覺到心跳異常的主觀體驗。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心在胸腔里劇烈跳動,甚至可以清楚地數出每一次的心跳節奏。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心跳是平穩而有規律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心跳會突然加快、變慢、漏拍或強度變強,這就會讓人感到不適和緊張。

這種感受是由於心臟傳入神經向大腦傳遞了連續心跳資訊,大腦中的特定區域如右島葉、扣帶皮層、體感運動和體感皮層處理后,通過抑制或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形成了我們對心跳的感知。

然而,“心慌”並非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可能出現在健康的人身上,也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徵兆。

哪些因素會讓你“心慌”?

引起“心慌”的原因複雜多樣,既包括生理性因素,也包括病理性因素。

1. 3種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不必過於擔心

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通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情緒波動有關。

例如,劇烈運動后,心臟需要加速血液迴圈以滿足身體需求,自然會導致心跳加速。

情緒波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論是緊張、焦慮,還是興奮、恐懼,都會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

此外,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會引起心跳加速,產生“心慌”的感覺。

以上這三種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慌”,通常無需過度擔憂。只要停止引起“心慌”的因素並稍作休息,就能恢復正常。

2. 5種病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需警惕!

除了上述情況,頻繁的“心慌”可能涉及到各種潛在的健康問題,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病、心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藥物的影響。

①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室性期外收縮、室上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二度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起搏器和ICD功能及/或程式設計異常,由於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導致人主觀感受到心跳,引發“心慌”。

②結構性心臟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由於心臟結構出現問題,需要更快或更強的心跳以滿足身體供血需求,從而出現“心慌”。

③心身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驚恐發作等可能導致心慌,這可能與這些疾病改變了大腦的α-2腎上腺素能遞質分泌有關。

④全身性疾病:可以直接調節心臟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需要心臟增強供血的貧血、低血壓、低血糖等都可能引發“心慌”。

⑤藥物影響:“心慌”也可能是某些藥物副作用的表現,比如血管擴張劑、抗膽鹼能藥物、肼屈嗪等直接影響控制心臟的神經。

瞭解“心慌”的常見原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這種情況。下面的表格可作為參考進行自我對照。

“心慌”時應該如何處理?

當“心慌”突然來襲時,首先應保持冷靜,避免過度驚慌。“心慌”的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情況下並不代表嚴重的健康問題,只需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即可。

1.感覺到“心慌”時,盡量放鬆自己,避免或停止可能誘發心慌的因素,如劇烈運動、酒精、咖啡等。2.如果“心慌”頻繁發生,建議記錄下每次發作的情況,包括發作時間、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這些記錄有助於醫生更準確地瞭解你的情況,從而制定合適的診斷和治療方案。3.一般來說,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必過分擔憂。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較長、靜止心率高於每分鐘100次,則應及早就醫接受相關心臟檢查。4.若心悸同時伴有胸痛、胸悶、手臂、頸部、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冷汗等癥狀,請立即就醫。

雖然“心慌”很常見,但並不可怕。通過正確的自我調節、記錄癥狀、尋求醫療幫助和採取預防措施,我們能有效應對“心慌”,維持健康的生活狀態。記住,保持冷靜和樂觀的心態是應對心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