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07869
“海爾兄弟們”組團出道了。
3月21日,海爾集團CEO周雲傑,發佈了其開通抖音后的首條視頻,目前帳號漲粉已超百萬。隨後“海爾兄弟”組團跟上,海爾智家的吳勇、海爾廚房的楊林等高管也紛紛入駐社交平臺。
一系列動作,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很明顯: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的海爾,是時候煥新形象了。
不只是企業本身。對於這樣一場現象級“破圈”,這家老牌家電企業的誕生地青島,已經等候多時。
作為在全國率先實施“名牌帶動、品牌興市”戰略的城市,青島曾憑藉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五朵金花”為代表的製造業金字招牌,造就聞名遐迩的“青島現象”。
然而多年來,傳統優勢行業的品牌邊際效益不斷下降、品牌經濟的溢價和再生動力顯著不足等,一度成為制約當地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阻力。
如當地媒體所言,周雲傑的轉變不僅關乎個人形象,更關係到企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振興。
往更大範圍看,“刷新”形象只是第一步。作為本土企業的龍頭,海爾出圈能給當地帶來怎樣的啟示?而對於“北方經濟第三城”青島來說,如何在與佛山、合肥等同樣瞄準“家電之都”的城市競爭中實現自我再進化?新的想像空間亟待打開。
這場刷屏網路的走紅,始於“意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和雷軍一同走上代表通道,其略顯嚴肅的表情與後者的遊刃有餘、談笑風生形成反差,這個“站在雷軍背後的男人”瞬間引發全網關注。
圖片來源:海報新聞
緊接著,周雲傑和海爾集團在這波互聯網關注熱潮中展現出教科書級的應對:幽默回應“撞臉結界獸”“沒有山東大蔥高”等網友熱議話題,帶領海爾一眾高管集體“開號”出道,集團官方帳號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迅速跟進互動……一系列“接地氣”的回應持續引爆網路,影響力堪稱現象級。
顯然,相較走紅這件事本身,更為人樂道的,是這家一向低調的老牌企業打破了慣有認知,難能可貴地接住了“潑天流量”。
“我堅持認為,我出道不是為了打造企業家個人IP,而是學習企業如何與新時代對話,讓海爾的產品、服務‘出道’。”周雲傑在發佈首條微博時直言,這次出圈最大的收穫,不是讓網友認識了他個人,而是讓海爾站在了大家面前,拉近了海爾與消費者的距離。
“這是企業面對年輕消費群體,積極適應變化的表現。”山東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教授董彥嶺向城市進化論分析,北方地區尤其是山東的企業家,以往給人的印象更傾向於低調,樂於向外界展示形象的並不多。
當地媒體進一步指出,山東企業家群體需要打破“只幹不說”的傳統思維,學會與時代對話,與公眾溝通。周雲傑的這種轉變不僅關乎個人形象,更關係到企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振興。
將這一事件上升到區域經濟振興的高度,不僅僅因為其較高的關注度,還在於海爾這家企業在當地產業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青島第一大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深耕家電產業數十年的海爾早已成為青島製造的一面旗幟——
數據顯示,海爾已連續16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佈局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用戶數超10億。就在剛過去的2024年,海爾集團全球收入達到4016億元,年營收增量相當於再造一家山東百強企業。
青島也由此迎來標誌性突破:首家年營收超4000億元的企業誕生。
近年來,從何小鵬、李想等造車新勢力掌門人,到雷軍、董明珠等巨頭IP,企業家紛紛主動擁抱互聯網,爭相“下場”與粉絲使用者深度互動,為企業品牌帶來巨大的曝光量和市場影響力。
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不想當網紅”的周雲傑“聽勸”上網、緊急“營業”的原因所在。而與低調大佬被網友“架著”出道不同的是,青島對於此番出圈熱潮已期待良久。
回顧中國企業品牌發展史,青島的存在舉足輕重。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青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品牌戰略,先後湧現出以海爾、海信、青啤等為代表的“五朵金花”以及中車等製造業骨幹企業,享譽全國。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289065
在當地看來,品牌引領製造業發展一直是青島的鮮明特徵。一個直觀印證是,上述龍頭企業形成的千億級產業鏈,占當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75%。
然而,曾經的“領跑者”卻在高度內卷的市場競爭中逐漸陷入尷尬。
有觀點直指,與過去的輝煌相比,近些年青島的製造業光環明顯趨於“暗淡”。且不說風頭被蘇州、深圳這樣的製造業頭部城市蓋住,就連合肥、長沙等後起之秀,也展現出較強的存在感。
這其中,作為“頂樑柱”的支柱產業、頭部企業無疑首當其衝。環顧四周,同為家電巨頭的格力,憑藉有“空調女王”“話題女王”之稱的董明珠,產品營銷頻頻引發公眾關注;“行銷之神”雷軍更是以過人魅力圈粉無數,為小米創造的商業價值無可比擬。
當地對此也有反思。
“提到深圳,人們瞬間會想到眾多企業領軍人物,如任正非、郭台銘、王傳福、馬化騰等,之所以被記住,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品牌影響效應。”
當地媒體曾指出,多年來,青島“品牌塔尖”依然是海爾、海信、青啤等“老金花”面孔居多,品牌經濟的溢價和再生動力顯著不足,傳統優勢行業的品牌邊際效益不斷下降。
直面新一輪品牌競爭,青島給出解題思路。2023年,“青島優品”工程正式啟動,並先後遴選出185個代表青島品質高度的“優品”,意在充分挖掘本土品牌潛力,打造品牌新標杆、引領產業競爭力重塑。
就在上個月,青島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青島市品牌建設促進條例》。這也是全國首部促進品牌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不斷加碼完善的頂層設計,顯露出當地的決心。在此背景下,周雲傑與海爾走紅則有望成為真正打開局面的突破口。
“無論對於當地企業還是青島城市來說,這次事件應該可以帶來比較好的引導效應。”董彥嶺分析,其積極影響除了提升信心,還包括思維和行動上的引領轉變。
網路熱度之外,現實中的考驗仍在繼續。
有媒體評價:“若沒有周雲傑36年深耕實業的底色,這場狂歡或許只會止步於一場短暫的表情包盛宴。”
一個例子是,海爾為回應網友需求連夜開發的“懶人洗衣機”,一周預售就爆賣8.8萬台,這背後顯然離不開研發硬實力的支撐。此前,在2023年達沃斯論壇上,周雲傑還曾向外界展示將新品研發週期從6個月壓縮至15天的“燈塔工廠”。
作為領軍企業的海爾,則關乎整個青島的製造業底色。從“破圈”到突圍,終極比拼仍將回歸到產業競爭力的“主戰場”。
過去一段時間,有關青島二產比重下降、工業“拖後腿”的討論曾引來外界擔憂。
有數據顯示,2012~2022年,青島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從46.6%跌至34.8%,十年縮水近12個百分點。2022年,青島工業增加值不足4000億元,落後於唐山、長沙等城市,在全國主要城市中的位次遠低於經濟總量排名。
全球產業快速變革的背景下,青島和很多老牌工業城市一樣面臨轉型困惑:傳統優勢產業增速放緩,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又與其他先發城市存在差距。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4172
面對重重壓力,青島拿出重振製造業雄風的實際行動。
2023年,青島市委市政府印發《青島市先進位造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將從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集群化、服務化、生態化等六方面重點發力,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9%左右,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到50%左右,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7大優勢產業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
2024年底,青島提出加快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將其視為面對新時期新挑戰升級產業體系的“路線圖”,共佈局40個細分賽道。其中明確,提質發展智能家電、高端化工與新材料、現代輕工等3個優勢產業。智慧家電被列為三大優勢產業之首。
如當地媒體所言,時至今日,家電、輪胎等傳統產業依然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符號。作為青島經濟最穩固的基本盤,傳統產業如何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重塑產業生命力,成為事關城市命運的一道考題。
“關鍵是不能亂了步伐。”在董彥嶺看來,看清方向,始終保持對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追求才是長久之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