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季一到,預製菜又成了熱門主角,它即食、即熱、即烹、口味多樣化,迎合了人們效率至上的追求。但它的爭議也不少,許多人顧慮重重,認為它添加了大量的調味料和防腐劑,不新鮮、不健康。
預製菜到底好不好?如何讓預製菜兼顧美味和營養?官方首次為預製菜下定義。
事實上,人類食用預製菜的歷史由來已久。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些醃制、幹製食品,例如古代的臘肉、臘魚、臘腸,醃菜等,可以說是預製菜的雛形。對於預製菜的概念,大眾一直比較模糊。
去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對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進行了明確,並從標準體系建設、食品安全監管和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定義,預製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醃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麵包、漢堡、三明治等。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製的淨菜類食品,屬於食用農產品,不屬於預製菜。
預製菜巨集量營養素變化不大 但鈉含量偏高
預製菜真的不健康嗎?和利用新鮮食材製作的菜餚相比,預製菜的營養價值降低了嗎?
預製菜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營養物質,比如在切菜和腌漬過程中有水溶性維生素的丟失,但巨集量營養素和一些礦物質的變化不大。例如,肉類預製菜中的蛋白質和鐵元素有較大程度的保留。
“預製菜面臨的健康問題,更主要的是鈉含量普遍偏高”,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葉颯主任醫師介紹,部分預製菜每100克中鈉含量不低於400毫克。預製菜往往高油高鹽,長期食用,對健康不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按一般食鹽中40%的鈉含量來算,成年人每天鈉攝入的總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天烹調油要控制在25~30克,平均每餐最多10克。如果經常吃高脂肪預製菜,很容易脂肪超標,增加肥胖風險。
此外,預製菜在包裝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衛生健康隱患:企業資質問題、存儲風險和資訊不全。一些預製菜商家可能資質不全,設備不達標,食品生熟不分離,存在安全隱患。消費者收到預製菜后,應當迅速分門別類處置,區分冷凍、冷藏等,以避免存儲不當導致食品變質。一些預製菜資訊不全,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沒有標註清楚。冷鏈運輸是保障預製菜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一旦出現食品解凍或破損,易導致有害微生物過量繁殖或交叉污染。
注重營養搭配 讓預製菜吃得健康
對於時間緊張的上班族來說,預製菜確實是工作之時填飽肚子的剛需,那麼,怎樣讓預製菜吃得健康?
首先,營養均衡很重要。葉颯建議,吃預製菜時,一定要注意營養搭配。由於食材限制,預製菜的營養可能比較單一。對於經常點外賣的人群,建議自行準備一些方便的蔬菜和水果,如生菜、黃瓜等,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也可以用烤紅薯、煮玉米、燕麥片作為一部分主食,增加粗糧的攝入,從而保證各類營養素的均衡攝入。
其次,對於高油高鹽的問題,食用前可用清水涮一下,從而降低鈉和脂肪的攝入量。如果經常食用預製菜,可以考慮額外補充一些膳食補充劑,如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以確保營養均衡。
第三,要選購正規的預製菜。在選購預製菜時,消費者需要關注標籤標識,謹慎選擇。包括生產企業、許可證及檢驗證書、生產位址、聯繫方式、生產日期等資訊。同時,需要注意食品套餐標明的菜品內容,包括主要食材、份量、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後續加工方式等資訊。收貨查驗時也要細心,注意快遞或外賣是否按照食品儲運條件運輸,檢查菜品種類和份量是否和標註一致、菜品新鮮程度、質量有無問題等。另外,選購時需要關注產品標籤上的成分和添加劑資訊,以確保食品安全。
最後,正確儲存。正確的儲存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食品變質和細菌繁殖的風險,對於預製菜的營養保持至關重要。應該注意按照標籤標識的方法進行貯藏和食用,尤其是要求冷凍、冷藏的預製菜。低溫冷藏可以減緩營養流失,低溫和真空包裝可以減少維生素C等怕氧營養素的損失。盡量選擇離生產日期近的產品,並儘快烹調,營養損失就不會太多。
臨床營養科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要開展呼吸系統疾病及危重症、腫瘤、慢性代謝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慢性腎臟病、消化系統疾病、外科圍手術期、圍孕產期等的臨床營養治療,提供臨床患者個性化腸內營養液的配製、特醫食品的選擇等。目前開展精英門診、專家門診、普通門診及腫瘤營養門診、減重營養門診、孕期營養門診、肥胖聯合門診、2型糖尿病逆轉聯合門診等,常規開展特醫食品臨床試驗。
臨床營養科主任 葉 颯
(供稿:浙江省人民醫院 作者:浙江省人民醫院)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