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教父》中老柯里昂曾說:“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不要害怕愚蠢
《決斷兩秒間》的作者加拿大作家瑪律科姆.格拉德威爾曾說:我在極度聰明的人身上觀察到的另一種品質是,他們從不害怕顯得愚蠢。
談及他的父親:我父親完全沒有智力上的不安全感,他從未擔心過別人會認為他愚蠢。他完全不在這場“遊戲”中。
因此,當他不明白某件事時,他毫不猶豫地提問。他一點不在乎是否會顯得愚蠢。他毫不保留地提出最基礎的問題。
所以,他提出了很多“愚蠢”的問題,但這裡的“愚蠢”是褒義詞。他會對別人說:“我不明白,能解釋一下嗎?”他會不斷地提問,直到他完全明為止。
我從小就聽他在各種場合這樣做。如果我父親遇到了伯尼·麥道夫(美國詐騙犯),他絕不會投資,因為他會反覆地說:“我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用一種看似遲鈍、語氣緩慢的方式。“先生,我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大多數人不願意這麼做一顯得愚蠢需要勇氣,有時候選擇敷衍了似乎更容易。
令人震驚的是,我常常發現自己在提出一些基礎問題時會感到內疚,因為覺得自己拖慢了整個團隊的進度,但最後卻發現一開始就沒人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
二、盡量可視化你的思考
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深信,除非他能通過實驗親自證實,否則絕不輕信任何事物,無論這個證實過程多麼單調枯燥。
對法拉第而言,僅僅通過聽說或閱讀是無法令他滿意的。當他在評價別人的研究時,總會親自複現甚至進一步擴展他們的實驗。這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也就是說,他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理解和解釋一個概念。就如同他在後來的不同場合無數次地證明了各種各樣的現象,他為了達到自己預期而著手驗證這一新現象。當他積累了足夠的資金購買必要的材料后,他用七枚銅便士和七片從一塊鋅板上切下的圓形片製作了一個電池。這些鋅和銅片與浸泡在鹽水裡的紙片交錯排列。他在電池兩端各自固定了一根銅線,然後將銅線的另一端浸入硫酸鎂(即瀉鹽)的溶液中,青靜觀其變。
深入理解一件事是與我們的物理直覺緊密相關的。僅僅依賴於文字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三維可視化某個事物,你的大腦會更容易抓住一個具的“支點”作為模型;於是理解就有了一個可以落腳的物理背景。
四、批判性思維
不必簡單的肯定,也不必粗暴的否定,而是再看一看,再問一問,再比一比,再想一想。
1探究的意識:充滿好奇心並積極尋求理解
2質詢的意識:主動向他人詢問的意識
3主動評價的意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識別和評價資訊
4證據意識:凡事講求證據和可行性,不盲目地相信
5反思的意識: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一視同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三、不要被任何觀念所束縛
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思考者,就應該對任何事物皆不存信念。
觀念,就是沒有任何證據而相信某種事物。
觀念中的任何條條框框,都會阻礙思維的自由,因為阻在各個領域之間自由穿越。
對推理能力的追求不在於要求推理的結果與我們的想像相符,而在於讓我們的思想從經驗和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獲得思維的自由。
帶來麻煩的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以為知道,實際卻並非如此的東西。——威爾·羅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