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很好看的電視劇,這不是什麼普通犯罪劇,而是講述那些被忽視的真正受害者的故事!
連環殺手的女兒發現爸爸是魔鬼後,她該怎麼面對這血脈裡的罪惡?
當你發現自己是魔鬼的孩子...
Paramount+的新劇《笑臉殺手》完全顛覆了我們對犯罪劇的印象。這部劇不像其他只盯著罪犯看的片子,而是通過連環殺手女兒的眼睛,讓我們看到那些鮮少被提及的受害者群體——殺人犯的家人們。
這絕對不是一般的犯罪故事
這部8集的迷你劇改編自真實人物梅麗莎的經歷,基於她的播客和回憶錄。劇中沒有直接講"笑臉殺手"的犯罪細節,而是把他女兒梅麗莎放在故事中心。
很多犯罪片都說要為受害者發聲,但《笑臉殺手》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編劇和演員們的表現讓這部劇避免了獵奇和消費他人痛苦的感覺,就算有些小缺點也不影響整體觀感。
不展示的東西反而更有力量
沒有血腥鏡頭,反而更震撼。
說到連環殺手題材,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心靈獵人》這種經典。但《笑臉殺手》恰恰因為"不是"常規犯罪片而與眾不同。這種反套路的做法可能會讓喜歡刺激的觀眾失望,但也會讓另一些人從第一集就被吸引住。
最大的不同在於,劇裡選擇不直接展示任何犯罪場景。雖然對話中還是有不少讓人不舒服的描述,比如兇手講他怎麼勒死受害者的,但至少不會再通過展示女性被傷害的畫面來博人眼球,這種選擇真的讓人鬆了口氣。
整個故事是從梅麗莎的角度出發的,現實中的她也參與了製作。劇情的衝突點是梅麗莎的父親承認了一起已經有人被定罪的謀殺案,但真正的核心是梅麗莎如何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梅麗莎能不能證明她爸的罪行"反而變成了次要問題,更重要的是她怎麼保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別人又是怎麼看她的。
壞人已經進了監獄,剩下的挑戰都是情感上的。
《笑臉殺手》花了很多時間讓我們看梅麗莎獨處時怎麼處理自己的感受,怎麼做出艱難的選擇。
有時候其他人的臺詞確實像是在對著她(也是對著我們觀眾)說教,提醒她事情的嚴重性或者告訴她應該有什麼感受。
"他不是一開始就是個怪物。他是變成了怪物。在那之前,他只是我爸爸。"
但通過梅麗莎的視角,劇集引發了更廣泛的思考:暴力犯罪會傷害多少人,這些人在社會中又是怎麼被看待的。
這部劇不說教,卻給了我們大多數犯罪劇忽略的思考空間,因為它們通常只關注犯罪和抓捕這條簡單直線。
演員們把這個真實故事演活了
主角配角都超給力。
安娜麗·阿什福德飾演梅麗莎,她完美地在堅強和脆弱之間切換。
梅麗莎時而崩潰時而堅強,這種表演很容易變得誇張不真實,但安娜麗做到了讓角色的情緒變化看起來很自然,她不是突然爆發大哭,而是一點點崩潰或者一點點重建自己。
而在她對面的是鄧尼斯·奎德飾演的殺手父親。這是他最讓人意外的表演,因為他的角色完全沒有任何魅力或者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特質。
即使當他談論對女兒的愛,或者說自己想"糾正錯誤"的時候,一切都感覺冷冰冰的假惺惺——這其實正好推動了故事。
讓觀眾一直琢磨不透他說的是不是真話。奎德沒有試圖讓人同情他或者裝出很嚇人的樣子。他角色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提醒觀眾,他也只是個普通人。
其他角色也很出色。詹姆斯·沃克飾演梅麗莎的丈夫本,他不只是"老公"這麼簡單的角色,不只是為了批評或者安慰梅麗莎而存在。
沃克給了這個角色自己的個性和聲音。為了表達關於家庭的主題,梅麗莎的家人必須在故事中有自己的地位。沃克問出了觀眾想問的問題,既不顯得居高臨下,也不缺乏支援。
塔瑪拉飾演梅麗莎的同事艾薇,雖然有時候被安排了一些生硬的臺詞來推動梅麗莎朝某個方向發展。
觀眾還應該注意戴蒙·古普頓飾演的伊萊賈(因梅麗莎父親所犯的謀殺而被判死刑的人),以及邁克爾·奧尼爾飾演的狡猾地區檢察官。看到這些演技派讓這些角色更加生動,無論他們出場多長時間。
離開主角的故事線就有點弱
沒有梅麗莎的戲明顯沒那麼吸引人。
《笑臉殺手》的短板在於任何離開了梅麗莎視角的情節。
梅麗莎女兒黑茲爾的故事線,包括那些自稱是犯罪迷的勢利同學(還取了俗氣的小組名),遠沒有主線那麼有趣,也是最老套的情節。
編劇團隊顯然是想通過這些女孩來評論大眾對犯罪的癡迷和美化,但效果不太好,因為這部分內容跟普通青少年劇沒什麼兩樣。
黑茲爾在知道爺爺的事情後尋找人生意義,跟梅麗莎思考自己的身份形成了平行對比,但這點並不總是很明顯。
同樣,單獨展示殺手父親的場景也只會打斷劇情節奏。《笑臉殺手》最精彩的部分是當觀眾站在梅麗莎的立場上,跟她一起經歷這段旅程。
至少那些閃回片段提供了她反應的背景,就像觀眾跟她同時處理這些資訊。
但每當主角不在場時,這部劇就變得像普通犯罪片了。流行歌曲的使用也很突兀,選的歌都太直白了。
但當《笑臉殺手》專注於它最重要的主題並信任演員們的表演時,它確實達到了讓觀眾用不同角度思考真實犯罪故事的目標。
它在戲劇性和血腥程度上的不足,通過精彩的表演和有意義的資訊得到了彌補。
《笑臉殺手》現已上線,每週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