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號星期五》套路滿滿,它憑什麼是經典?
更新于:2025-03-26 09:36:59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一部分原因在於經典本身的品質非常過硬,且很多標誌性的內容算是在某一領域開創了先河。尤其是經典電影,不僅僅是人物設置,而且在故事劇情方面也都是蟬聯領先的,但也有一種經典,它之所以經典的原因並不更多的在於上述,而是在於它出現的早,它可能並不是最優秀的,但絕對是最早出現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十三號星期五》就屬於這一類的經典,你說它優秀吧,現在看來很多的橋段都是泛濫的,你說他角色設置的非常好吧,實際上,他的角色設置不過是開創了先河,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它在上映後,基本上從它開始,後來的陸陸續續拍攝的類似題材的電影才有了一根隱形的支柱。

《十三號星期五》講的是一群人邀約去湖邊的營地,結果就在這個營地,這群人接二連三的被害,兇手不斷地挑動著被害者的神經,直到他們神經崩潰的時候,死亡也就悄悄地降臨,最終,圍繞著這個湖,一場連環血腥慘案交替發生。

用現在的目光去審視這部1980年的電影,很顯然,本片當中的很多橋段都會成為我們取笑的物件,然而這是最忌諱的,如果我們帶入1980年的審美去看待這部影片的話,毫無疑問,本片是帶有著一定的先鋒性的。

首先來說故事框架,這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所應該具備的重要元素,一群人去湖邊幫忙翻修屋舍,這是一種另類的度假模式,這種模式在之後的很多同類型影片中都有所提及,比如說一群人開車穿越美國的西部無人區《隔山有眼》,一群人迷路之後,誤入叢林《致命彎道》,一群人徒步探險卻陷入到山洞《黑暗侵襲》等等,這些影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群體性的陷入到危險之中。而陷入之後呢?很明顯,本片繼續在開創。

美國的此類小成本cult商業片的一個主要元素就是血腥,而上文提到的群體性陷入到危險境地之後,正常的旁觀者會給出一個指引,那就是人多力量大,團結起來才能絕地求生,然而這是美國人,美國人強調的是個體的力量至上,團結起來抵禦一切未知風險是不存在的。這個經典的設定,剛好符合了美國人崇尚的美國精神。個人主義至上的時候,是可以在一群已知的人當中脫穎而出的,然而面對未知的風險,面對著處於優勢地位的敵人,個人主義這個時候就顯得不那麼吃香了,然而導演卻並不按照觀眾的意圖行事。

於是,一個經典的設定,當人群面對未知風險的時候,一定是被“風險”逐一擊破的。這個設定剛好契合了之後幾乎所有的美國式驚悚片的一般邏輯,當一群人出發去冒險的時候,最終在面對風險之後,人群總是在個體落單的情況下接連被吃掉,到最後,一群人慢慢的變成了一個人,個體力量這個時候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了,於是,反派獲勝。

這個邏輯百試不爽,一方面,它成功的讓所有類似的影片中殺戮的劇情得以順暢合理的延續,另一方面,它也給旁觀者——觀眾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錯覺,看著眼前的角色們一個個因為作死而死,觀眾們無一例外的有一種惋惜的心理,這個時候,觀眾們自然會期待出現奇跡,然而這種心態保持到最後一刻,當奇迹出現的時候,觀眾們也會更順利地融入到整部影片當中。

那麼本片當中,奇迹出現了嗎?出現了,但沒有出現完全,最後成功逃生的女主是整個隊伍里最弱小的那一個,這個設定也同樣是經典,幾乎在後來所有的cult片當中,成功活到最後的往往是最弱小且一有動靜就嚇得發抖的那個人。當然,這也符合了一種心理,因為弱小的人對於外界的敏感度是最高的,往往強者才能安然入睡,而弱者總是十分的警覺。當然,這些都不是理由。

在這些經典的設定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別的細節也有開創新意義,比如說俊男美女,比如說談談戀愛跳跳舞,比如說不聽勸的年輕人以及皮卡追逐等等,這些元素現在看來都是司空見慣的,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完成這些元素積累的影片並不多,因此,本片對於後來的很多經典cult系列都具有一種啟示意義,以至於後來的很多電影都將類似的橋段做成了基礎框架。這就是本片存在的意義。

當然,這並不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但確實是經典的電影。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對於經典的定義,它可能並沒有達到優秀的境界,但只要是達到了開創先河者這一角色,那麼同樣也能成為經典,經典並不等同於優秀,也有可能是因為它第一個這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