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在步入老年後,會變得越來越健忘。此時,神經細胞將會逐漸減少,人的記憶總量在不斷縮小。即使並不希望這樣,但卻也無可奈何。
老年人雖已遺忘掉某些無關痛癢的事物,但多年以來留存的記憶總量仍舊相當龐大。與此同時,分配到不同記憶之中的神經細胞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導致新事物難以留存於記憶之中。對於老年人而言,他們的大腦中已經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記憶,再也沒有餘地留存下那些無關緊要的事物。
不過,遺忘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變化,它並非是什麼壞事。不如說,遺忘是大腦凝望未來而積極改變的絕佳驗證。
在海馬體中,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出新的神經元,持續不斷地清除原有的神經元,即過往的記憶不斷遭受清除,從而獲取全新的記憶。換言之,“遺忘”與“獲取新記憶”這兩者間互為表裡。唯有經歷上述過程,個體的大腦才能不斷進步。
為了獲取新記憶,不斷消除舊記憶
實際上,大腦中已有“主動性遺忘”這一機制。原來大腦非但沒有在努力地維持記憶,反而會迅速地清除記憶。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腦科學界已經證實了人體內也存在著一種蛋白質,它能積極主動地加快遺忘進程,它被稱為“Rac1”。
這一蛋白質分子屬於“低分子量 G 蛋白”(Small G Protein)。它在細胞內的資訊傳遞中,發揮著加快傳遞的分子開關功能。並且,Rac1 分子與細胞的形狀及其運動、細胞之間的黏附、基因的使用方式等息息相關,具備的功能也涉及多個領域。
腦科學界已經證實,大腦之中一旦出現 Rac1,就會產生主動性遺忘。除此之外,Rac1 還具備改變“肌動蛋白絲”(actin filament)這一細胞骨架形狀的功能。細胞突起是產生突觸的重要場所,上述功能將會導致細胞突起的消亡,由此突觸發生退縮性變化,記憶也不復存在。
大腦興致勃勃地接收新資訊,並且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與此同時,促進主動性遺忘的 Rac1 數量增加。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密佈於海馬體之中,它們會引起突觸發生改變,從而促進新記憶的產生。與此相對,大腦也會同時啟動 Rac1,消除舊記憶。
大腦竟會積極主動地生成“破壞記憶”的蛋白質?面對這一事實,想必不少人都會驚訝不已。此前,我在面對健忘時內心五味雜陳,既覺得可悲可歎,又覺得怒火中燒,其中也夾雜著幾分失落。然而就在我在熟知了這一事實后,也能容忍自己的健忘,頓覺心曠神怡。遺忘可謂是“挑戰新事物的證明”。
其實,不僅僅只有 Rac1 積極主動地消除記憶。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它會精準地清除那些歸屬於神經膠質細胞且較少使用的神經元。海馬體中的部分神經元缺乏活躍性,並且處於形成突觸的過程之中,那麼小膠質細胞也會持續不斷地吞噬、清除這些神經元。這一做法旨在幫助記憶長期留存。小膠質細胞積極主動地消除多餘且無用的神經元,從而形成更為高效的神經迴路、説明那些常用的神經元更好地發揮作用。
其原因在於,倘若大多數缺乏活躍性的神經元相互連接,就會阻礙神經迴路的正常運轉。大量多餘信息輸入后,大腦處理它們耗時費力,最終更有可能無法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與此相較,更為高效的做法則是,將那些較為常用的神經元與確鑿無誤的資訊相互結合,從而推匯出結論。如此一來,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電離子活躍度較低的神經元,以優化神經迴路。
如上所述,大腦為主動性遺忘而不斷努力。最終,我們留存下了不可或缺的記憶。與此同時,不論是在理性層面,還是在感性層面,大腦功能均處於正常運轉的狀態之中。
老年人更易留存令人喜悅的記憶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伴隨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經歷過的事情數不勝數,而新事物卻越來越少。換句話說,老年人在不經意間便能輕鬆處理各類事情,引發他們情緒起伏變化的事將會越來越少。因此,他們也將越來越難留存下記憶。
這本來就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即使老年人難以記住全新的事物抑或是變得越來越健忘,這也並非是疾病的癥狀。總之,老年人健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記憶總量正在不斷增加”,另一個則是“現有經驗已經相當豐富,足夠從容不迫地處理事務”。況且,老年人往往在過一段時間后,又想起了已經遺忘掉的事物,例如藝人的姓名等,這些資訊即使一時難以想起,也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將“認知障礙”定義為:“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罹患腦部疾病或是出現大腦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日常生活出現困難的狀態。”在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腦雖然會變得越來越健忘,但這對日常生活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由於大腦中儲存的信息總量正在不斷增加,最多出現暫時性的思緒混亂現象。但並不能將這種狀態武斷地定義為“認知障礙”。
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的大腦變得越來越健忘也實屬正常。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有不少人並不認同這一點。我在和年紀大的人閒談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女性能夠笑意盈盈地說道:“我呀,最近越來越健忘了……”反之,大多數男性都否認自己變得健忘,極力想要與之抗衡。他們或是“不服老”,或是想要恢復記憶力。我也能明白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我年輕時處理此類事務輕而易舉”“即便是現在,只要我稍加努力,也可以像之前一樣過目不忘”。
但是,倘若你想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的功能,不如說,還是遺忘為上。這一點在後文中也會詳細闡明。
另一方面,倘若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加以區分和比較,結果卻頗為有趣。年輕人易於留存下令人生厭的記憶,而老年人則易於留存下令人喜悅的記憶。在腦科學領域,這被稱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
年輕時認為自己未來的時日尚多,這個階段的首要任務是探查周邊所處的環境、學習立身處世的技能,因此掌握新技術、獲取新知識以規避危險、維持生命、克服困難,這件事至關重要。毫無疑問,若能儘快察覺到危險的負面跡象並加以處理,更有可能生存下去。
而老年人則無須考慮遙遠的未來,多數情況只需在短時間內獲悉答案便萬事大吉。人們通常關注負面資訊和危險跡象以規避危機出現,但老年人卻較少關注這些內容。
產生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腦正年復一年逐漸進化。正如前面所講的那樣,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人生經歷逐漸豐富,可以靈活應對各種負面資訊。老年人對於負面信息關注度的下降與其應對方式密切相關。
或許也會有人為此而心懷憂慮:老年人對於負面信息的關注度下降,只是一味地獲取正面資訊,這是否會增加生存的危險呢?然而,老年人若以短時間內獲悉答案作為目標,則會在下意識間關注與該目標相關的負面資訊,以此規避危險,因此無須介意。
變化的並非“記憶力”,
而是“對待記憶的方式”
此外,當年齡不斷增長時,會發生變化的並非是“記憶力”,而是“對待記憶的方式”。方式一旦改變,大腦便能自如地發揮出更強大的功能,這一點不如說是大腦因年齡增長而不斷進步。
實際上,記憶可依據其性質進行分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類別(圖 1)。
記憶大致可分為“陳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和“非陳述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兩大類。能夠使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記憶稱之為“陳述記憶”,難以使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記憶則稱作“非陳述記憶”。“陳述記憶”又可細分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
請想像一下自我介紹時的情景,你會講述自己出生於何處、成長的地點、父母的性格、畢業院校在哪裡……上述這些資訊有關於自己的過往經歷,它們均可使用語言加以描述,因此都歸屬於“情節記憶”。情節記憶是有關個人經歷和過往回憶的記憶,都是一些附帶有時空資訊的往事。另外,上周日和誰去了哪裡、明天早上幾點前返校,回憶時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切,全都包含於情節記憶之中。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易於遺忘的是情節記憶。據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逐漸遺忘的主要是情節記憶。實際上,健忘的人易於忘記的,不正是那些人名、預定日程安排、數位之類相對單一的事物嗎?
同樣歸屬於“陳述記憶”中的“語義記憶”則更為複雜一些。我們通過理解他人的話語或是某種現象所附著的意義來獲得語義記憶。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都能切實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諸如“一天中有 24 小時”“冬去春來”等。上至學理思辨,例如“對量子力學、哲學等學術概念的深度思考”,下至生活常識,例如“香蕉呈彎曲的弓形,成熟后的果皮金黃,味道香甜可口”,全都包含於語義記憶之中。“人生觀”“世界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其中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由語義記憶而構成的。
換句話說,在語義記憶中,與其採用能否轉化為語言進行描述這一標準加以衡量,不如從個人的主觀經驗出發,理解其含義,這更為重要一些。我們對周身所處現實世界的深刻認知即是語義記憶。當年齡不斷增長時,上述知識的總量將會遠遠勝過年輕的時候。即便自身毫無察覺,我們的行為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受到它們的影響。如果稱其為“智慧”也不為過。
如前所述,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的並非是“記憶力”,而是“對待記憶的方式”。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人類從優先保留情節記憶,轉換至優先保留語義記憶,因此獲得全新的情節記憶愈加困難。與此相對,語義記憶的總量卻在不斷增加,在無意識之間,大腦更容易發揮其深層功能。
想必讀者朋友們閱讀至此,應該都已知曉,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大腦的功能,“遺忘”實是唯一辦法。並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發生變化的並非是“記憶力”,而是“對待記憶的方式”。若能基於豐富的個人經驗,並與潛意識中“無法使用語言加以描述的重要記憶”相互結合,便能賦予記憶以全新的意義,若說這是“大腦在年復一年不斷進步”,也毫不為過。
並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雖然會變得愈加健忘,但他的大腦內會潛伏著更多的“無法使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記憶”,其數量遠超於年輕人。大多數記憶都沉睡於潛意識之中,有時則會偶然間浮現於腦海裡。
實際上,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逐漸遺忘的是情節記憶,語義記憶則與年齡無關,始終都在積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逐漸能夠理解事物的本質,培養出了某種洞察能力。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皮埃爾·阿祖萊(Pierre Azoulay)和他的團隊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企業家的創業成功率,該研究正是上述原理的絕佳佐證。分析結果表明,與 20~30 歲的企業家相比,年過五旬的企業家的創業成功率更高,這更顯示出“年輕”並非成功的必要條件。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生閱歷豐富的企業家們憑藉“無法使用語言加以描述”的直觀判斷力,引導團隊走向成功。
遺忘是一件好事
在現實生活層面,因年齡增長而引發的健忘也可被視作某種信號:例如,它想告訴你,你應當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人們易於遺忘的往往是人名、預定行程安排、瑣碎的數值等,因此要勤記筆記,積極主動地靈活使用手機備忘錄和日程提醒功能。另一個卓有成效的方法是,向身邊的人坦言自己最近比較健忘。即便如此,想必他們也會面帶笑意地對你施以援手。
應對健忘還有一個重要方法是,年齡不斷增長時,絕大多數的事情都能憑藉過往的經驗靈活處理。因此,我們應當習以為常,自覺適應這種變化。
倘若你想要留存下一些記憶,那就積極主動而又意興盎然地關注周邊的事情吧。正是因為個人閱歷已經相當豐富,再難遇見像年輕時那樣引發個人情緒起伏變化的意外事件,因此我們才易於遺忘。由此可見,不依賴於個人經驗,饒有興致地與世界接觸是何等的重要!今天的世界有別於昨天,讓我們從各式各樣瑣碎的小事中感受日日更新的世界吧,諸如“探訪新開業的店鋪”“嘗試使用從未用過的調味料”……除此之外,“前往從未涉足過的城市旅行”也是向大腦傳遞新鮮資訊的有效途徑。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滿懷自信地與外界接觸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倘若你對周圍人的不同意見置若罔聞,大腦也就無法取得進步。即便部分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與你大相徑庭,也請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積極主動地聽取他人的意見並再三加以思考,這一做法能夠激活大腦,幫助我們留存下那些關鍵資訊。
讀者完全沒必要為遺忘事物而心懷內疚。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以“回答”為核心的應試教育,對於遺忘的內疚感,很大程度上是此類教育的產物。縱使能夠牢記教材上的知識點並立即作答,想必在現代社會中也毫無價值。
反之,“提問”倒是更為重要,即尋求教材中未曾出現過的答案,這也要求提問者認真觀察目標物件,並且獨自一人深度思考。與其記住答案、照本宣科地“回答”,倒不如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記憶,在過往積累的語義記憶的基礎之上深度思考,從而提出問題,這才是未來世界對人們的期許。
註釋
[1] 低分子量 G 蛋白是指分子量較小(35~50kDa)的 Gα 亞單位。低分子量 G 蛋白的共同特點是,當結合了 GTP 時即成為活化形式,這時可作用於下游分子使之活化,而當 GTP 水解成為 GDP 時(自身為 GTP 酶)則回復到非活化狀態。這一點與 Gα 類似,但是 Ras 家族的分子量明顯低於 Gα。低分子量 G 蛋白在多種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細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過程中,低分子量 G 蛋白通過啟動或抑制下游信號通路參與調控。此外,低分子量 G 蛋白還參與了細胞內的信號調控、胚胎發育、神經傳遞等多個方面。
(科普中國)